精装
企业重组
这本权威的书的特点是以前发表的文章,描述,分析和实证探索企业重组。重组包括通过兼并、要约收购和合资等方式实现的公司合并。它们还包括各种形式的公司分拆,通过资产出售、分拆、股权分拆和不良重组来实现。
这两卷集将感兴趣的大公司和金融机构的经理,投资和商业银行家,学者与企业融资和战略的兴趣。
这两卷集将感兴趣的大公司和金融机构的经理,投资和商业银行家,学者与企业融资和战略的兴趣。
更多的信息
贡献者
内容
更多的信息
这本权威的书的特点是以前发表的文章,描述,分析和实证探索企业重组。重组包括通过兼并、要约收购和合资等方式实现的公司合并。它们还包括各种形式的公司分拆,通过资产出售、分拆、股权分拆和不良重组来实现。
这两卷集将感兴趣的大公司和金融机构的经理,投资和商业银行家,学者与企业融资和战略的兴趣。
这两卷集将感兴趣的大公司和金融机构的经理,投资和商业银行家,学者与企业融资和战略的兴趣。
贡献者
43篇文章,时间从1965年到2004年
作者包括:H. DeAngelo, D.K. Denis, K. Dewenter, J. Franks, M. Jensen, R. Roll, D. Scharfstein, W. Schwert, A. Shleifer, R. Stulz
作者包括:H. DeAngelo, D.K. Denis, K. Dewenter, J. Franks, M. Jensen, R. Roll, D. Scharfstein, W. Schwert, A. Shleifer, R. Stulz
内容
内容:
体积我
致谢
引言理查德·罗尔
John J. McConnell和David J. Denis
第一部分公司合并
并购和投标要约:动机
1.Henry G. Manne(1965),“合并与公司控制市场”
2.Michael Bradley、Anand Desai和E. Han Kim(1988),“企业收购的协同收益及其在目标公司和收购公司股东之间的分配”
3.Michael C. Jensen(1986),《自由现金流、公司融资和收购的代理成本》
4.理查德·罗尔(1986),《公司收购的傲慢假说》
5.Andrei Shleifer和Robert W. Vishny(2003),“股票市场驱动的收购”
6.E. Han Kim和Vijay Singal(1993),“兼并和市场力量:来自航空业的证据”
7.戴安·科瓦尔斯基(Diane Kowalski Denis, 1994),《敌意和友好要约对就业影响的证据》
并购与要约收购:损益的来源
8.John D. Leeth和J. Rody Borg(2000),“20世纪20年代并购浪潮中收购对股东财富的影响”
9.John G. Matsusaka(1993),《企业合并浪潮中的收购动机》
10.Gregg A. Jarrell, James A. Brickley和Jeffry M. Netter(1988),“公司控制市场:1980年以来的经验证据”
11.格雷戈·安德拉德和埃里克·斯塔福德(2004),《调查并购的经济作用》
12.Paul M. Healey, Krishna G. Palepu和Richard S. Ruback(1992),“合并后公司绩效是否改善?””
13.P. Raghavendra Rau和Theo Vermaelen(1998),“收购企业的魅力、价值与收购后绩效”
14.Kathryn L. Dewenter(1995),“市场对国内和国外收购公告的反应不同吗?”来自美国化学和零售行业的证据
15.Randall Morck, Andrei Shleifer和Robert W. Vishny(1990),“管理目标驱动不良收购吗?””
16.Julian Franks和Colin Mayer(1996),“敌意收购与管理失败的纠正”
17.Philip G. Berger和Eli Ofek(1996),“破坏价值的多元化公司的破产收购”
C合资企业
18.John J. McConnell和Timothy J. Nantell(1985),“公司合并与普通股收益:以合资企业为例”
19.Myron B. Slovin和Marie E. Sushka(1998),“母子公司合并的经济学:一个实证分析”
第二部分买断
20.哈里·迪安吉洛、琳达·迪安吉洛和爱德华·m·赖斯(1984),《走向私有化:少数族裔被冻结和股东财富》
21.Steven Kaplan(1989),“管理层收购对经营绩效和价值的影响”
22.Tim Opler和Sheridan Titman(1993),“杠杆收购活动的决定因素:自由现金流vs.财务困境成本”
23.Susan Chaplinsky、Greg Niehaus和Linda Van de Gucht(1998),《员工买断:原因、结构和后果》
名称索引
卷二世
致谢
编辑对这两卷的介绍出现在第一卷
第一部分:资产重组
A防御性重组
1.L.Y. Dann和H. DeAngelo(1988),“公司财务政策和公司控制:资产和所有权结构的防御性调整研究”
2.David J. Denis和Diane K. Denis(1993),“管理自由裁量权、组织结构和公司绩效:杠杆资本重组研究”
3.Laura Casares Field和Jonathan M. Karpoff(2002),“IPO公司的收购防御”
B内部资产重组
4.Jeffrey W. Allen, Scott L. Lummer, John J. McConnell和Debra K. Reed(1995),“收购损失能否解释剥离收益?””
5.Robert Comment和Gregg A. Jarrell(1995),“公司关注和股票回报”
6.Philip G. Berger和Eli Ofek(1999),“企业重新聚焦计划的原因和影响”
7.Frederik P. Schlingemann, ren M. Stulz和Ralph A. Walkling(2002),“资产剥离与公司资产市场的流动性”
8.Lane Daley, Vikas Mehrotra和Ranjini Sivakumar(1997),“公司焦点和价值创造:来自分拆的证据”
9.Robert Gertner, Eric Powers和David Scharfstein(2002),“从公司分拆中学习内部资本市场”
10.Anand M. Vijh(2002),“股权剥离的正面公告期回报:信息不对称还是剥离收益?””
11.盖尔·r·欧文和约翰·j·麦康奈尔(1997),《生还是死?》零敲碎打式企业自愿清算的实证分析
12.J. Harold Mulherin和Audra L. Boone(2000),“比较收购和剥离”
13.Vojislav Maksimovic和Gordon Phillips(2001),“公司资产市场:谁参与合并和资产出售以及是否存在效率收益?””
第二部分:不良重组
14.Stuart C. Gilson, Kose John和Larry H.P. Lang(1990),“问题债务重组:违约企业私人重组的实证研究”
15.Jun-Koo Kang和Anil Shivdasani(1997),“日本业绩下滑期间的企业重组”
16.David J. Denis和Timothy A. Kruse(2000),“业绩下滑后的管理纪律与公司重组”
17.Vojislav Maksimovic和Gordon Phillips(1998),“破产企业的资产效率和再配置决策”
18.Karin S. Thorburn(2000),《破产拍卖:成本、债务回收和企业生存》
19.Todd C. Pulvino(1999),“破产法院保护对资产出售的影响”
20.Allan C. Eberhart, Edward I. Altman和Reena Aggarwal(1999),“破产后公司的股票表现”
名称索引
体积我
致谢
引言理查德·罗尔
John J. McConnell和David J. Denis
第一部分公司合并
并购和投标要约:动机
1.Henry G. Manne(1965),“合并与公司控制市场”
2.Michael Bradley、Anand Desai和E. Han Kim(1988),“企业收购的协同收益及其在目标公司和收购公司股东之间的分配”
3.Michael C. Jensen(1986),《自由现金流、公司融资和收购的代理成本》
4.理查德·罗尔(1986),《公司收购的傲慢假说》
5.Andrei Shleifer和Robert W. Vishny(2003),“股票市场驱动的收购”
6.E. Han Kim和Vijay Singal(1993),“兼并和市场力量:来自航空业的证据”
7.戴安·科瓦尔斯基(Diane Kowalski Denis, 1994),《敌意和友好要约对就业影响的证据》
并购与要约收购:损益的来源
8.John D. Leeth和J. Rody Borg(2000),“20世纪20年代并购浪潮中收购对股东财富的影响”
9.John G. Matsusaka(1993),《企业合并浪潮中的收购动机》
10.Gregg A. Jarrell, James A. Brickley和Jeffry M. Netter(1988),“公司控制市场:1980年以来的经验证据”
11.格雷戈·安德拉德和埃里克·斯塔福德(2004),《调查并购的经济作用》
12.Paul M. Healey, Krishna G. Palepu和Richard S. Ruback(1992),“合并后公司绩效是否改善?””
13.P. Raghavendra Rau和Theo Vermaelen(1998),“收购企业的魅力、价值与收购后绩效”
14.Kathryn L. Dewenter(1995),“市场对国内和国外收购公告的反应不同吗?”来自美国化学和零售行业的证据
15.Randall Morck, Andrei Shleifer和Robert W. Vishny(1990),“管理目标驱动不良收购吗?””
16.Julian Franks和Colin Mayer(1996),“敌意收购与管理失败的纠正”
17.Philip G. Berger和Eli Ofek(1996),“破坏价值的多元化公司的破产收购”
C合资企业
18.John J. McConnell和Timothy J. Nantell(1985),“公司合并与普通股收益:以合资企业为例”
19.Myron B. Slovin和Marie E. Sushka(1998),“母子公司合并的经济学:一个实证分析”
第二部分买断
20.哈里·迪安吉洛、琳达·迪安吉洛和爱德华·m·赖斯(1984),《走向私有化:少数族裔被冻结和股东财富》
21.Steven Kaplan(1989),“管理层收购对经营绩效和价值的影响”
22.Tim Opler和Sheridan Titman(1993),“杠杆收购活动的决定因素:自由现金流vs.财务困境成本”
23.Susan Chaplinsky、Greg Niehaus和Linda Van de Gucht(1998),《员工买断:原因、结构和后果》
名称索引
卷二世
致谢
编辑对这两卷的介绍出现在第一卷
第一部分:资产重组
A防御性重组
1.L.Y. Dann和H. DeAngelo(1988),“公司财务政策和公司控制:资产和所有权结构的防御性调整研究”
2.David J. Denis和Diane K. Denis(1993),“管理自由裁量权、组织结构和公司绩效:杠杆资本重组研究”
3.Laura Casares Field和Jonathan M. Karpoff(2002),“IPO公司的收购防御”
B内部资产重组
4.Jeffrey W. Allen, Scott L. Lummer, John J. McConnell和Debra K. Reed(1995),“收购损失能否解释剥离收益?””
5.Robert Comment和Gregg A. Jarrell(1995),“公司关注和股票回报”
6.Philip G. Berger和Eli Ofek(1999),“企业重新聚焦计划的原因和影响”
7.Frederik P. Schlingemann, ren
8.Lane Daley, Vikas Mehrotra和Ranjini Sivakumar(1997),“公司焦点和价值创造:来自分拆的证据”
9.Robert Gertner, Eric Powers和David Scharfstein(2002),“从公司分拆中学习内部资本市场”
10.Anand M. Vijh(2002),“股权剥离的正面公告期回报:信息不对称还是剥离收益?””
11.盖尔·r·欧文和约翰·j·麦康奈尔(1997),《生还是死?》零敲碎打式企业自愿清算的实证分析
12.J. Harold Mulherin和Audra L. Boone(2000),“比较收购和剥离”
13.Vojislav Maksimovic和Gordon Phillips(2001),“公司资产市场:谁参与合并和资产出售以及是否存在效率收益?””
第二部分:不良重组
14.Stuart C. Gilson, Kose John和Larry H.P. Lang(1990),“问题债务重组:违约企业私人重组的实证研究”
15.Jun-Koo Kang和Anil Shivdasani(1997),“日本业绩下滑期间的企业重组”
16.David J. Denis和Timothy A. Kruse(2000),“业绩下滑后的管理纪律与公司重组”
17.Vojislav Maksimovic和Gordon Phillips(1998),“破产企业的资产效率和再配置决策”
18.Karin S. Thorburn(2000),《破产拍卖:成本、债务回收和企业生存》
19.Todd C. Pulvino(1999),“破产法院保护对资产出售的影响”
20.Allan C. Eberhart, Edward I. Altman和Reena Aggarwal(1999),“破产后公司的股票表现”
名称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