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发展

精装

亚洲经济发展

9781788978446 爱德华埃尔加出版
主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经济学系经济学教授Prema-chandra Athukorala,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
出版时间:2021 国际标准书号:978 1 78897 844 6 程度:c 1824页
这本重要的两卷合集汇集了亚洲经济发展的主要论文,包括日本、中国、印度和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其他国家。本书提供了这些国家在二战后整个时期的政策制定和经济表现的全面图景,其动机是亚洲在全球经济中日益增长的经济重要性和亚洲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包括一个原始的介绍,这全面的集合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不仅为亚洲专家,而且为所有学生和从业者在经济发展领域。

版权和许可

推荐图书管理员

你的细节

隐私政策

图书管理员详细信息

下载传单

打印页面

更多的信息
贡献者
内容
更多的信息
这本重要的两卷合集汇集了亚洲经济发展的主要论文,包括日本、中国、印度和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其他国家。本书提供了这些国家在二战后整个时期的政策制定和经济表现的全面图景,其动机是亚洲在全球经济中日益增长的经济重要性和亚洲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包括一个原始的介绍,这全面的集合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不仅为亚洲专家,而且为所有学生和从业者在经济发展领域。
贡献者
78篇文章,从1978年到2018年
贡献者包括:K. Basu, P. Bardhan, A. Deaton, B. Eichengreen, R. Findlay, D. Perkins, G. Ranis, M. Ravallion, A. Sen, J. Williamson
内容
内容:

体积我

确认

介绍Prema-chandra Athukorala

第一部分历史透视[150页]

1、Tetsuji Okazaki、Masahiro Okuno Fujiwara(1999)、“日本现行经济制度及其历史渊源”,在日本经济体制及其历史渊源中,牛津、英国、纽约、NY、美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37 [ 37 ]

2.Dwight H. Perkins(2015),“东亚发展的历史基础”,《东亚发展:基础与战略》,剑桥,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出版社,14-47 [34]

3.《中国的二元主义与改革》,《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第40期,4月,467-93 [27]

4.B.H.法默(1993),“英国时期,独立和分裂的到来”,《南亚导论:第二版:第三章》,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Routledge, 26 - 46,174 - [24]

5.Kaushik Basu(2018),“印度经济简史:亚洲戏剧中的一章”,2018/124,联合国大学,世界发展研究所,i-ii, 1-26 [28]

第二部分发展政策[383页]

6.迈克尔·贝克利、胡柳池和詹妮弗·M。Miller(2018),“美国在创造日本经济奇迹中的作用”,《东亚研究杂志》,18(1),3月,1-21[21]

7.穆斯塔克H。可汗(2018),“机构与亚洲发展:规范和组织权力的作用”,更广泛的工作论文2018/132,联合国大学,世界发展研究所,I - II,1 - 20 [ 22 ]

8.德怀特H。Perkins(2004),“公司治理、产业政策和法律规则”,Shahid Yusuf,M。Anjun Altaf和Kaoru Nabeshima(编辑),《全球变化和东亚政策倡议》,华盛顿特区:世界银行,293–336[44]

9.《中国经济增长研究》,《经济研究》第3期

10.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 1995),“东亚奇迹的另一种视角”,《世界银行经济评论》,9(3),9月,509 - 34[26]

11.钱颖一、刘立新(2000),《没有输家的改革:对中国转型双轨路径的解读》,《政治经济学》第108期,2月,120-43 [24]

12.陈玲、巴里·诺顿(2016),《政策的制度化:中国的技术产业回归》,《政策研究》,45(10),12月,2138 - 5[15]

13.Atul Kohli(1994),《高增长的政治经济从何而来?》《韩国“发展型国家”的日本血统》,《世界发展》,22 (9),1269-93 [25]

14.张夏俊(1993),“韩国产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经济研究》,17 (2),6,131-57 [27]

15.James Riedel(2015),“越南转型中最后一批人的教训”,《东南亚经济杂志》,32(1),125–39[15]

16.Ronald Findlay, Cyn-Young Park, Jean-Pierre A. Verbiest(2016),“缅甸:构建经济基础”,亚太经济文献,30(1),5月,42-64 [23]

17、Sukhamoy Chakravarty(1987),《印度发展战略的基础:尼赫鲁马哈拉诺比斯方法》,(ED),发展规划:印度经验,第2章,德令哈市,印度:牛津大学出版社,7—18(12)

18、Arvind Panagariya(2018),《印度:三年半》,2018-01年度工作论文,Deepak和NealaRJ印度经济政策中心,纽约,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I - II,1—34(36)

19.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2005),“印度的民主和世俗主义”,Kaushik Basu(主编),《印度的新兴经济:1900年代及以后的表现和前景》,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35-47 [13]

20.Jean Drèze和Reetika Khera(2017),“印度最近的社会保障举措”,世界发展,98(4),10月555-72 [18]

21.Prema chandra Athukorala和Sisira Jayasuriya(2015),“战争中的胜利与和平中的失败:冲突后斯里兰卡的政治与经济”,《亚洲经济论文》,14(3),秋季,22–54[33]

第三部分增长和结构变化[359页]

22.Dirk Pilat(2002),“日本经济的长期表现”,载于Angus Maddison、D.S.Prasada Rao和William F。谢泼德(eds),《二十世纪的亚洲经济》,英国切尔滕纳姆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爱德华·埃尔加出版社,180–225[46]

23.Tamim Bayoumi(2001),“第二天早上:解释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放缓”,《国际经济杂志》,53(2),4月,241–59[19]

24.保罗·克鲁格曼(2014),《长期停滞的四种观察》,科恩·托林斯和理查德·鲍德温(主编),长期停滞:事实、原因和曲线,欧洲经济研究出版社,伦敦,英国,61-8 [8]

25.Nicholas Lardy(2015),《中国经济改革与增长前景》,《中国经济研究》第8期,95-108 [14]

26.德怀特·h·帕金斯(2015),《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增长放缓》,《亚洲发展评论》,32(1),3月1 - 30日

27.Jan Nederveen Pieterse(2015),“奇迹八号发生了什么?《21世纪向东看》,加拿大发展研究杂志/加拿大发展研究评论,36(3),263–82[20]

28.Bart van Ark和Marcel P. Timmer(2002),“实现增长潜力:韩国和台湾,1960年至1998年”,安格斯麦迪森、D.S. Prasada Rao和William F. Shepherd(编著),《20世纪的亚洲经济》,英国Cheltenham和北安普顿,美国MA: Edward Elgar出版,226-44 [19]

29.哈尔·希尔(2017),“东南亚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一项选择性分析调查”,《菲律宾经济评论》,LIV (2), 1-36 [36]

30.哈尔·希尔(2018),“亚洲第三大巨人:印尼经济调查”,《经济记录》,94(307),12月,469-99 [31]

31.W.G. Huff(2007),“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四个教训和一些疑问”,牛津发展研究,27 (1),33-55 [23]

32.哈尔·希尔(Hal Hill)和贾扬·梅农(Jayant Menon)(2014),“柬埔寨:开放、冲突后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特刊:全球贸易政策,第37期,1649-68 [20]

33.Jayant Menon和Peter Warr(2013),“老挝经济:自然资源出口的资本化”,《亚洲经济政策评论》,8(1),6月,70–89[20]

34.Kaushik Basu(2009),“中国和印度:高增长的特殊路径”,《经济政治周刊》,第38期,9月19 - 25日,43-49,52-56 [12]

35.Vijay Joshi(2018),《印度寻求繁荣》,《澳大利亚经济评论》,51(2),6月,165-74 [10]

36米。Niaz Asadullah,Antonio Savoia和Wahiduddin Mahmud(2014),“发展之路:孟加拉国有惊喜吗?”,《世界发展》,62,10月,138–54[17]

37.Kishor Sharma(2006),“尼泊尔内战的政治经济学”,世界发展,34(7),7月1237-53 [17]

38.Prema-chandra Athukorala(2016),“斯里兰卡内战后的发展挑战:从过去学习”,当代南亚,24 (1),19-35 [17]


卷二世

确认

第一卷中有编辑对这两卷的介绍

第一部分贫困与不平等[240页]

1.Chiaki Moriguchi和Emmanuel Saez(2008),“日本收入集中度的演变:来自所得税统计的证据”,《经济研究》,第4期,11月,713-34 [22]

2.大竹文雄(2008),《日本的不平等》,《亚洲经济评论》,3(1),5月,87-109 [23]

3.Martin Ravallion(2011),“巴西、中国和印度减贫的比较视角”,《世界银行研究观察报》,26(1),2月,71–104[34]

4.Pranab Bardhan(2008),“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改革、贫困和不平等”,Kaushik Basu和Ravi Kanbur(编著),为一个更好的世界的论点:纪念Amartya Sen的论文,第二卷:社会、制度和发展,第18章,牛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350-64 [15]

5.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和瓦莱丽·科泽尔(Valerie Kozel)(2005),“数据和教条:印度贫困大辩论”,世界银行研究观察,20(2),秋,177-99
[23]

6.Amit Thorat、Reeve Vanneman、Sonalde Desai和Amaresh Dubey(2017),《今日印度的脱贫与陷入贫困》,《世界发展》,93年5月,413-26 [14]

7.John Gibson、Trinh Le和Bonggeun Kim(2017),“价格、恩格尔曲线和时空通缩:对越南贫困和不平等的影响”,《世界银行经济评论》,31(2),6月,504 - 30[27]

8.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 1978),《台湾与增长的公平:“特殊情况”有多“特殊”?,《世界发展》,6(3),3月,397-409 [13]

9.蔡潘龙、黄朝喜(2007),“台湾的开放、增长与贫困”,《世界发展》,35 (11),1858 - 1871 [14]

10.Arsenio M. Balisacan和Nobuhiko福娃(2004),“超越跨国平均:菲律宾的增长、不平等和减贫”,世界发展,32 (11),1891-907 [17]

11.Jeffrey G. Williamson(2017),《二十世纪菲律宾的不平等:微弱的证据,但巨大的问题》,《菲律宾经济评论》,LIV (2), 37-60 [24]

12.David Dunham和Sisira Jayasuriya(2000),“平等、增长和起义:当代斯里兰卡的自由化和福利辩论”,牛津发展研究,28 (1),97-110 [14]

第二部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因素[197页]

13.Charles Yuji Horioka(2018),《日本是独一无二的吗?》《储蓄与遗产行为的证据》,《新加坡经济评论》,63 (1),1 - 18
[18]

14.Charles Yuji Horioka(2010),“日本老年人的(Dis)储蓄行为”,日本与世界经济,22(3),8月,151–8[8]

15.林文雄(2006),《过度投资假说》,劳伦斯·r·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主编,《长期增长与短期稳定:纪念阿尔伯特·安藤的散文》,英国Cheltenham和北安普顿,MA,美国:爱德华·埃尔加出版有限公司,275[13]

16.Franco Modigliani和Shi Larry Cao(2004),“中国的困惑和生命周期假说”,《经济文献》(第42期),3月,145-70 [26]

17.葛素琴,杨涛(Dennis Tao Yang)和张俊森(Junsen Zhang)(2018),“人口政策、人口结构变化和中国家庭储蓄难题”,《欧洲经济评论》,101(1),1月,181–209[29]

18.Chadwick C. Curtis, Steven Lugauer和Nelson C. Mark(2017),“日本、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统计和家庭储蓄总量”,《宏观经济学杂志》,51年3月,175-91 [17]

19.Ayşeİmrohoroğlu和Kai Zhao(2018),“中国储蓄率:长期护理风险、家庭保险和人口统计学”,货币经济学杂志,96,6月,33–52[20]

20.李昌勇(2005),“韩国的经济增长与储蓄”,《经济研究》,19(3),9月,394-413 [20]

21.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和Christina Paxson(2000),“台湾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和国民储蓄”,《人口与发展评论》,增刊:东亚人口与经济变化,26,3月,141-73 [33]

22.Prema chandra Athukorala和Kunal Sen(2004),“印度私人储蓄的决定因素”,《世界发展》,32(3),491–503[13]


第三部分人口与人力资源[246页]

23.西奥多·r·布雷顿(Theodore R. Breton, 2015),“日本的人力资本和增长:在1%的世界趋同于稳定状态”,《日本和国际经济学报》,36,6月,73-89 [17]

24.武藤一郎、小田Takemasa、须藤直直(2016),“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影响:重叠代际模型的视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评论》,64 (3),408-42 [35]

25.Charles Yuji Horioka, Wataru Suzuki和Tatsuo Hatta(2007),“日本的老龄化、储蓄和公共养老金”,《亚洲经济政策评论》,2(2),12月303-19 [17]

26.孟欣(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果与改革”,经济展望杂志,26(4),秋季,75–101[27]

27.Prema-chandra Athukorala和郑伟(2018),“中国经济转型与劳动力市场动态:一个“转折点”辩论的解释性调查”,《经济调查》,32(2),4月,420-39
[20]

28.Ross Garnaut(2010),“转折点的宏观经济影响”,《中国经济学报》,3 (2),181-90 [10]

29.David E. Bloom和Jeffrey G. Williamson(1998),“新兴亚洲的人口转型和经济奇迹”,《世界银行经济评论》,12(3),9月419-55 [37]

30.庄毅奇(1999),“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来自台湾的证据”,《亚洲经济研究》,第13期,6月,117-44 [28]

31.T.N. Srinivasan(2010),“就业与印度的发展和改革”,比较经济学杂志,38(1),3月,82-106 [25]

32.Günseli Berik和Yana Van Der Meulen Rodgers(2010),“执行劳工标准的选择:来自孟加拉国和柬埔寨的教训”,《国际发展杂志》,22(1),1月,56-85 [30]

第四部分国际维度:对外贸易和投资[198 pp]

33.Prema-chandra Athukorala和Hal Hill(2010),“亚洲贸易和投资:模式和趋势”,Prema-chandra Athukorala(主编),《亚洲的崛起:全球视角下的贸易和投资》,伦敦,英国和纽约,美国:Routledge, 11-57 [47]

34.Ralph Paprzycki和Kyoji Fukao(2008),“日本的经济增长和外国直接投资”,《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在增长和全球化中的作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84-110 [27]

35.Barry Eichengreen和Hui Tong(2006),“对中国的恐惧”,亚洲经济杂志,17(2),4月,226–40[15]

36.Shahid Yusuf, Kaoru Nabeshima和Dwight H. Perkins(2007),“中国和印度重塑工业地理”,L. Alan Winters和Shahid Yusuf(编著),与巨人共舞:中国、印度和全球经济,华盛顿特区,美国:世界银行,35-66 [32]

37.Petia Topalova和Amit Khandelwal(2011),“贸易自由化和企业生产力:印度案例”,《经济与统计评论》,93(3),995-1009年8月[15]

38.Prema-chandra Athukorala和Archanan Kohpaiboon(2014),“东南亚的全球生产共享、贸易模式和工业化”,Ian Coxhead(主编),Routledge手册中的东南亚经济,伦敦,英国:Routledge, 139-61 [23]

39.陈广田(2012),《越南的产业转型:外国直接投资的经验》,《经济研究》第3期,第17期,446-63 [18]

40.Prema-chandra Athukorala(2019),“加入全球生产网络:印度的经验和前景”,《亚洲经济政策评论》,14(1),1月,123-43 [21]




我的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