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
比较经济制度
对资本主义替代品的探索以及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绩效的比较评估问题,激发了经济思想史上最丰富和最显著的篇章之一。到了20世纪中期,一个完整的领域出现了,它将人类历史上最大、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自然实验概念化、理论化、监测和分析:现实社会主义。这一卷的重点是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研究相关的基础文献。它的特点是对现代经济思想史的全面探究,以及对作为经济表现决定因素的经济系统的作用与环境和政策决策的作用的活跃和批判性的分离。连同编辑的原始介绍,这个集合将是一个有趣的和无价的研究资源的图书馆,学者和学生一样。
更多的信息
的一致好评
贡献者
内容
更多的信息
对资本主义替代品的探索以及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绩效的比较评估问题,激发了经济思想史上最丰富和最显著的篇章之一。到了20世纪中期,一个完整的领域出现了,它将人类历史上最大、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自然实验概念化、理论化、监测和分析:现实社会主义。这一卷的重点是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研究相关的基础文献。它的特点是对现代经济思想史的全面探究,以及对作为经济表现决定因素的经济系统的作用与环境和政策决策的作用的活跃和批判性的分离。连同编辑的原始介绍,这个集合将是一个有趣的和无价的研究资源的图书馆,学者和学生一样。
的一致好评
这本精美的文集涵盖了60年来关于比较经济体系的概念和实证研究,重点关注中央计划经济。Paul Dragos Aligica和Peter J. Boettke汇集了不可或缺的经典论文和创新的近期贡献。该书涵盖了几种类型的中央计划经济,包括苏联、纳粹德国、毛时代的中国和南斯拉夫。五个不同的部分将36篇文章组织成一个逻辑顺序,使该卷同时实现两个目标:提供对主题的多层面、深入的分析,并呈现经济思想和辩论的历史。编辑们详尽的介绍以生动的方式总结了这段历史。”
- Michael S. Bernstam,美国斯坦福大学
经济思想的历史书不完整得令人不安,缺少一大章来讲述集体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以及比较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劣势)优势的学术尝试。任何渴望填补这一空白的专家或学生都被建议仔细阅读Aligica-Boettke的作品集,尤其是它的潜台词。选集遵循主题逻辑,但阅读主题分析的字里行间,编辑们成功地呈现了《比较经济体系》的真实演变模式。”
- Janos Matyas Kovacs,维也纳人类科学研究所-布达佩斯罗兰·厄特沃斯大学
- Michael S. Bernstam,美国斯坦福大学
经济思想的历史书不完整得令人不安,缺少一大章来讲述集体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以及比较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劣势)优势的学术尝试。任何渴望填补这一空白的专家或学生都被建议仔细阅读Aligica-Boettke的作品集,尤其是它的潜台词。选集遵循主题逻辑,但阅读主题分析的字里行间,编辑们成功地呈现了《比较经济体系》的真实演变模式。”
- Janos Matyas Kovacs,维也纳人类科学研究所-布达佩斯罗兰·厄特沃斯大学
贡献者
36篇文章,从1948年到2009年
贡献者包括:A.伯格森,G.格罗斯曼,L.赫维茨,J.科尔奈,S.库兹涅茨,J.M.蒙蒂亚斯,W.G.纳特,M.奥尔森,F.普赖尔,J.斯蒂格利茨
贡献者包括:A.伯格森,G.格罗斯曼,L.赫维茨,J.科尔奈,S.库兹涅茨,J.M.蒙蒂亚斯,W.G.纳特,M.奥尔森,F.普赖尔,J.斯蒂格利茨
内容
内容:
确认
Paul Dragos Aligica和Peter J. Boettke
第一部分比较框架和方法
1.David Conn(1978),《经济理论与比较经济体系:部分文献综述》,《比较经济学》第2卷第4期,第355-81页
2.Avner Ben-Ner, John Michael Montias和Egon Neuberger(1993),“组织中的基本问题:一个比较的视角”,《比较经济学杂志》,第17(2),6月,207-42
3.William Duffy和Egon Neuberger(1972),“走向经济系统研究的决策理论方法”,《东欧经济年鉴》,3 (1),67-85
4.Leonid Hurwicz(1979),“社会主义和激励:发展一个框架”,《比较经济学杂志》,第3期,第207-16年9月
5.Raaj Kumar Sah和Joseph E. Stiglitz(1986),“经济体系的架构:等级制度和多制制”,《美国经济评论》第76卷第4期,第716-27页
6.Benjamin Ward(1988),“LEP:社会经济估值的替代标准”,《经济问题杂志》,第22卷第3期,第763-80期
第二部分测量与评价问题
7.罗伯特·w·坎贝尔(1959),“美苏经济比较的问题”,《美苏经济比较:经济统计小组委员会成员提交的论文:第一部分》,第86届国会:第一届会议,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政府印刷局,13-30页
8.G. Warren Nutter(1958),“苏联的工业增长”,《美国经济评论》,48(2),5月398-411
9.Evsey D. Domar(1967),“一个指数-数字竞赛”,《经济学季刊》,LXXXI(2), 5月169-88
10.Simon Kuznets(1962),“发明活动:定义和衡量的问题”,载于大学-国家经济研究局委员会和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经济增长委员会(编),发明活动的速率和方向:经济和社会因素,第一部分,第一章,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1页
11.Abram Bergson(1987),《比较生产力:苏联、东欧和西方》,《美国经济评论》,第77卷第3期,第342-57页
12.柏格森(1992):“共产主义经济效率的重新审视”,《美国经济评论》,第82卷第2期,5月27-30日
13.史蒂文·罗斯菲尔德(2003):“战后俄罗斯经济增长之谜:统计数据的谎言和误解”,《欧亚研究》,55(3),5月,469-81
第三部分案例、制度和解释
14.格列高利·格罗斯曼(1963),《指导性经济理论的注释》,《苏联研究》,第15卷第2期,10月,101-23
15.Eugenia Belova和Paul Gregory(2002),《独裁者、忠诚和机会主义代理人:苏联建立苏维埃经济制度的档案》,《公共选择》,113(3-4),12月,265-86
16.沃尔特·欧几肯(1948),《中央管理经济理论:德国实验分析:第一部分》,译。T. W. Hutchison,《经济》,15(58),5月,79-100
17.沃尔特·欧几肯(1948),《论中央管理经济理论:德国实验的分析:第二部分》,译。T. W. Hutchison,《经济》,15(59),173-93年8月
18.弗雷德里克·l·普赖尔(1988),《社团主义作为一种经济体系:述评》,《比较经济学杂志》,第12卷第3期,第317-44页
19.多尼索恩(1972),《中国的蜂窝经济:文革以来的一些经济趋势》,《中国季刊》,第52期,第605-19期
20.史蒂文·罗斯菲尔德和亨利Latané(1980),“苏联和毛主义中国的分散经济控制:一人统治与集体自我管理”,见史蒂文·罗斯菲尔德(编),世界共产主义在十字路口:军事优势、政治经济和人类福利,第12章,美国麻州波士顿:Martinus Nijhoff出版社,273-304
21.Benjamin Ward(1958),《伊利里亚的企业:市场辛迪加主义》,《美国经济评论》第48卷第4期,第566-89年9月
22.Jaroslav Vanek(1969),“工人管理下的分权:一个理论评价”,《美国经济评论》,59(5),1006-14年12月
第四部分,动力学和结构变化
23.János Kornai(1986),“软预算约束”,Kyklos, 39(1), 2月,3-30
24.格里高利·格罗斯曼(1981),《苏联的“第二经济”》,见莫里斯·伯恩斯坦主编,《苏联经济:连续性和变化》,第四章,博尔德,CO,美国:西景出版社,71-93
25.莫里斯·伯恩斯坦(1978),《苏维埃价格体系的管理》,《苏维埃研究》第4期,10月,466-90
26.Joseph S. Berliner(1978),“创新与中央经济计划”,《政治报》,43(1),3月47-61
27.Nicolas Spulber(1959):“苏联集团对外贸易制度”,《法律与当代问题》,《国家贸易:第二部分》,第24 (3),Summer, 420-34
28.Jan Tinbergen(1961),“共产主义和自由经济是否呈现趋同模式?”,《苏联研究》,第12卷第4期,第333-41期
29.罗伯特·c·斯图尔特和保罗·r·格雷戈里(1971),《经济系统的趋同:结构和制度特征的分析》,《东欧经济年鉴》,2,425 - 41
30.弗雷德里克·l·普赖尔(1970),《60年代中期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障碍》,《比较共产主义研究》,第3卷第2期,4月31-64页
31.Peter Murrell和Mancur Olson(1991),《中央计划经济的权力下放》,《比较经济学杂志》,第15(2),6月,239-65
第五部分比较经济制度与新比较经济学
32.Simeon Djankov, Edward Glaeser,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和Andrei Shleifer(2003),“新比较经济学”,《比较经济学杂志》,31(4),12月,595-619
33.Peter J. Boettke, Christopher J. Coyne, Peter T. Leeson和Frederic Sautet(2005),《新比较政治经济学》,《奥地利经济学评论》,18(3-4),12月,281-304
34.约瑟夫·c·布拉达(2009),《新比较经济学与旧比较经济学:少即是多,但够吗?》,《欧洲比较经济学杂志》,6 (1),3-15
35.Bruno Dallago(2004),《比较经济体系与新比较经济学》,《欧洲比较经济学杂志》第1期,59-86
36.J. Barkley Rosser Jr.和Marina V. Rosser(2008),《对新比较经济学的批判》,《奥地利经济学评论》第21期,第81-97期
指数
确认
Paul Dragos Aligica和Peter J. Boettke
第一部分比较框架和方法
1.David Conn(1978),《经济理论与比较经济体系:部分文献综述》,《比较经济学》第2卷第4期,第355-81页
2.Avner Ben-Ner, John Michael Montias和Egon Neuberger(1993),“组织中的基本问题:一个比较的视角”,《比较经济学杂志》,第17(2),6月,207-42
3.William Duffy和Egon Neuberger(1972),“走向经济系统研究的决策理论方法”,《东欧经济年鉴》,3 (1),67-85
4.Leonid Hurwicz(1979),“社会主义和激励:发展一个框架”,《比较经济学杂志》,第3期,第207-16年9月
5.Raaj Kumar Sah和Joseph E. Stiglitz(1986),“经济体系的架构:等级制度和多制制”,《美国经济评论》第76卷第4期,第716-27页
6.Benjamin Ward(1988),“LEP:社会经济估值的替代标准”,《经济问题杂志》,第22卷第3期,第763-80期
第二部分测量与评价问题
7.罗伯特·w·坎贝尔(1959),“美苏经济比较的问题”,《美苏经济比较:经济统计小组委员会成员提交的论文:第一部分》,第86届国会:第一届会议,美国华盛顿特区:美国政府印刷局,13-30页
8.G. Warren Nutter(1958),“苏联的工业增长”,《美国经济评论》,48(2),5月398-411
9.Evsey D. Domar(1967),“一个指数-数字竞赛”,《经济学季刊》,LXXXI(2), 5月169-88
10.Simon Kuznets(1962),“发明活动:定义和衡量的问题”,载于大学-国家经济研究局委员会和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经济增长委员会(编),发明活动的速率和方向:经济和社会因素,第一部分,第一章,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51页
11.Abram Bergson(1987),《比较生产力:苏联、东欧和西方》,《美国经济评论》,第77卷第3期,第342-57页
12.柏格森(1992):“共产主义经济效率的重新审视”,《美国经济评论》,第82卷第2期,5月27-30日
13.史蒂文·罗斯菲尔德(2003):“战后俄罗斯经济增长之谜:统计数据的谎言和误解”,《欧亚研究》,55(3),5月,469-81
第三部分案例、制度和解释
14.格列高利·格罗斯曼(1963),《指导性经济理论的注释》,《苏联研究》,第15卷第2期,10月,101-23
15.Eugenia Belova和Paul Gregory(2002),《独裁者、忠诚和机会主义代理人:苏联建立苏维埃经济制度的档案》,《公共选择》,113(3-4),12月,265-86
16.沃尔特·欧几肯(1948),《中央管理经济理论:德国实验分析:第一部分》,译。T. W. Hutchison,《经济》,15(58),5月,79-100
17.沃尔特·欧几肯(1948),《论中央管理经济理论:德国实验的分析:第二部分》,译。T. W. Hutchison,《经济》,15(59),173-93年8月
18.弗雷德里克·l·普赖尔(1988),《社团主义作为一种经济体系:述评》,《比较经济学杂志》,第12卷第3期,第317-44页
19.多尼索恩(1972),《中国的蜂窝经济:文革以来的一些经济趋势》,《中国季刊》,第52期,第605-19期
20.史蒂文·罗斯菲尔德和亨利Latané(1980),“苏联和毛主义中国的分散经济控制:一人统治与集体自我管理”,见史蒂文·罗斯菲尔德(编),世界共产主义在十字路口:军事优势、政治经济和人类福利,第12章,美国麻州波士顿:Martinus Nijhoff出版社,273-304
21.Benjamin Ward(1958),《伊利里亚的企业:市场辛迪加主义》,《美国经济评论》第48卷第4期,第566-89年9月
22.Jaroslav Vanek(1969),“工人管理下的分权:一个理论评价”,《美国经济评论》,59(5),1006-14年12月
第四部分,动力学和结构变化
23.János Kornai(1986),“软预算约束”,Kyklos, 39(1), 2月,3-30
24.格里高利·格罗斯曼(1981),《苏联的“第二经济”》,见莫里斯·伯恩斯坦主编,《苏联经济:连续性和变化》,第四章,博尔德,CO,美国:西景出版社,71-93
25.莫里斯·伯恩斯坦(1978),《苏维埃价格体系的管理》,《苏维埃研究》第4期,10月,466-90
26.Joseph S. Berliner(1978),“创新与中央经济计划”,《政治报》,43(1),3月47-61
27.Nicolas Spulber(1959):“苏联集团对外贸易制度”,《法律与当代问题》,《国家贸易:第二部分》,第24 (3),Summer, 420-34
28.Jan Tinbergen(1961),“共产主义和自由经济是否呈现趋同模式?”,《苏联研究》,第12卷第4期,第333-41期
29.罗伯特·c·斯图尔特和保罗·r·格雷戈里(1971),《经济系统的趋同:结构和制度特征的分析》,《东欧经济年鉴》,2,425 - 41
30.弗雷德里克·l·普赖尔(1970),《60年代中期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障碍》,《比较共产主义研究》,第3卷第2期,4月31-64页
31.Peter Murrell和Mancur Olson(1991),《中央计划经济的权力下放》,《比较经济学杂志》,第15(2),6月,239-65
第五部分比较经济制度与新比较经济学
32.Simeon Djankov, Edward Glaeser,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和Andrei Shleifer(2003),“新比较经济学”,《比较经济学杂志》,31(4),12月,595-619
33.Peter J. Boettke, Christopher J. Coyne, Peter T. Leeson和Frederic Sautet(2005),《新比较政治经济学》,《奥地利经济学评论》,18(3-4),12月,281-304
34.约瑟夫·c·布拉达(2009),《新比较经济学与旧比较经济学:少即是多,但够吗?》,《欧洲比较经济学杂志》,6 (1),3-15
35.Bruno Dallago(2004),《比较经济体系与新比较经济学》,《欧洲比较经济学杂志》第1期,59-86
36.J. Barkley Rosser Jr.和Marina V. Rosser(2008),《对新比较经济学的批判》,《奥地利经济学评论》第21期,第81-97期
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