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破坏](http://m.ingmedical.com/shop/media/catalog/product/cache/01c740ac49768798d3ac9bd0cdac340f/9/7/9781848449770.jpg)
精装
创造性的破坏
这个重要的两卷集图表学术研究的发展,创造性破坏理论,首先提出了约瑟夫·熊彼特在20世纪上半叶。编辑们成功地汇集了讨论创造性破坏及其在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上的影响的开创性作品。从熊彼特的重要著作开始,这些卷包括对企业和创新的研究,进化的市场过程,创造性破坏的经验,金融和创造性破坏对增长,发展和经济福利的后果。
加上编辑们的原创介绍,这本合集将成为学术界、学者和实践者的宝贵参考资料。
加上编辑们的原创介绍,这本合集将成为学术界、学者和实践者的宝贵参考资料。
更多的信息
贡献者
内容
更多的信息
这个重要的两卷集图表学术研究的发展,创造性破坏理论,首先提出了约瑟夫·熊彼特在20世纪上半叶。编辑们成功地汇集了讨论创造性破坏及其在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上的影响的开创性作品。从熊彼特的重要著作开始,这些卷包括对企业和创新的研究,进化的市场过程,创造性破坏的经验,金融和创造性破坏对增长,发展和经济福利的后果。
加上编辑们的原创介绍,这本合集将成为学术界、学者和实践者的宝贵参考资料。
加上编辑们的原创介绍,这本合集将成为学术界、学者和实践者的宝贵参考资料。
贡献者
66篇文章,从1928年到2014年
作者包括:G.多西,F.哈耶克,G.霍奇森,I.柯兹纳,R.尼尔森,J.波茨,F.舍勒,J.熊彼特,R.斯韦德伯格,D.提斯,S.温特,U.维特
作者包括:G.多西,F.哈耶克,G.霍奇森,I.柯兹纳,R.尼尔森,J.波茨,F.舍勒,J.熊彼特,R.斯韦德伯格,D.提斯,S.温特,U.维特
内容
体积我
内容:
致谢
J.斯坦利·梅特卡夫和罗纳德·拉姆洛根
第一部分创造性破坏和熊彼特的观点
熊彼特和他的遗产
1.约瑟夫·熊彼特(1928),“资本主义的不稳定性”,《经济杂志》,38(151),9月,361-86
2.Joseph A. Schumpeter(1947),“经济史上的创造性反应”,《经济史杂志》,第七期,11月,149-59页
3.Markus C. Becker和Thorbjørn Knudsen(2002),“熊彼特1911:对经济发展的远见”,《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杂志》,61(2),4月,387-403
4.John E. Elliott(1983),“熊彼特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4(4),12月,277-308页
B比较评估
5.内森·罗森伯格(1994),“约瑟夫·熊彼特:激进的经济学家”,在盐野雄一和马克·帕尔曼(编辑),熊彼特在思想史,密歇根州安娜堡,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41-57
6.内森·罗森伯格(2011),《熊彼特是马克思主义者吗?》[j],《产业与企业变革》,20 (4),1215 - 1222
7.Heinz D. Kurz(2012),“熊彼特的新组合:在其百年纪念之际重新审视他的经济发展理论”,《进化经济学杂志》,22(5),10月,871-99页
8.John E. Elliott(1980),“马克思和熊彼特对资本主义创造性破坏的比较重述”,《经济学季刊》,95(1),8月,45-68页
9.Erich W. Streissler(1994),“德国和奥地利经济学对约瑟夫A.熊彼特的影响”,在Yuich Shionoya和Mark Perlman(编辑),熊彼特在思想史上,密歇根州安娜堡,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13-38
10.Hugo Reinert和Erik S. Reinert(2006),“经济学中的创造性破坏:尼采,桑巴特,熊彼特”,在j rgen G. Backhaus和Wolfgang Drechsler(编辑),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第3章,纽约,NY,美国:Springer US, 55-85
11.Renee Prendergast(2006),“熊彼特、黑格尔与发展愿景”,《剑桥经济学杂志》,30(2),3月,253-75页
12.Enrico Santarelli和Enzo Pesciarelli(1990),“愿景的出现:熊彼特创业理论的发展”,《政治经济史》,22(4),667-96页
13.Panayotis G. Michaelides和John G. Milios(2009),“约瑟夫·熊彼特和德国历史学派”,剑桥经济杂志,33(3),5月,495-516页
14.g nther Chaloupek(1995),“长期经济观点比较:约瑟夫·熊彼特和维尔纳·桑巴特”,《欧洲经济思想史杂志》,2(1),春季,127-49页
15.Erik S. Reinert(2002),“经济思想两大经典背景下的熊彼特”,《工业与创新》,9(1-2),4 - 8月,23-39页
16.Riccardo Faucci(2007),“马克斯·韦伯对熊彼特的影响”,《经济思想史》,特别版:熊彼特前沿的新视角,第15期(1),111-33页
17.Maria T. browwer(2002),“Weber, Schumpeter and Knight on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进化经济学杂志》,12 (1),March, 83-105
18.L.A. O’donnell(1973),《理性主义、资本主义和企业家:凡勃伦和熊彼特的观点》,《政治经济史》,第5卷第1期,春季,199-214页
第二部分企业与创新
A企业家
19.Mark Dodgson(2011),“探索创新与创业的新组合:社会网络、熊彼特和Josiah Wedgewood案例(1730-1795)”,《工业与企业变革》,20(4),8月,1119-51页
20.David S. Landes(1979),“制表:企业与变革的案例研究”,《商业历史评论》,ii(1),春季,1 - 39页
21.Richard Swedberg(2008),“重建熊彼特的创业理论”,在Yuichi Shionoya和Tamotsu Nishizawa(编),马歇尔和熊彼特的进化: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社会学,第9章,切尔滕纳姆,英国和北安普顿,MA,美国:Edward Elgar出版,188-203
22.Ulrich Witt(1998),“想象力和领导力——企业进化理论中被忽视的维度”,《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35(2),4月,161-77页
23.Donald A. Schon(1963),“激进新发明的拥护者”,哈佛商业评论,41 (2),77-86
24.Howard E. Aldrich and tian Yang(2014),“企业家如何知道该做什么?”新创企业中的学习与组织”,《进化经济学杂志》,24(1),1月,59-82
25.Israel M. Kirzner(2001),“创造力和/或警觉性:对熊彼特企业家的重新思考”,《奥地利经济学评论》,11(1-2),1月5-17日
B发明与创新
26.Robert K. Merton(1935),“工业发明率的波动”,《经济学季刊》,49(3),5月,454-74页
27.Giovanni Dosi(1982),“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研究政策》,11(3),6月,147-62页
28.Johann Peter Murmann和Koen Frenken(2006),“走向主导设计、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研究的系统框架”,《研究政策》,35(7),9月,925-52页
29.Fernando F. Suárez和James M. Utterback(1995),“主导设计与企业生存”,《战略管理杂志》,16(6),9月,415-30页
30.Michael L. Tushman和Philip Anderson(1986),“技术不连续和组织环境”,《行政科学季刊》,31(3),9月,439-65页
31.Rebecca M. Henderson和Kim B. Clark(1990),“建筑创新:现有产品技术的重构和老牌企业的失败”,《管理科学季刊》特刊:技术、组织与创新,35(1),3月9-30日
32.Vernon W. Ruttan(1956),“亚瑟和熊彼特关于发明、创新和技术变革”,《经济学季刊》,73(4),11月,595-606
第三部分:创造性破坏过程中的企业与市场:创造性破坏与企业理论
33.F.M. Scherer(1992),“熊彼特和貌似合理的资本主义”,《经济文献杂志》,30(3),1416-33年9月
34.Paul J. McNulty(1974),“论熊彼特体系中的企业规模与创新”,《经济问题杂志》第8期,9月,第627-32页
35.西德尼·g·温特(2006),“走向新熊彼特的企业理论”,《产业与企业变革》,15(1),4月,125-41页
36.理查德·纳尔逊(Richard R. Nelson, 1991),“为什么企业存在差异,这有什么关系?”,《战略管理》,专刊:战略与经济的基本研究问题,第12期,冬季,61-74页
37.David J. Teece, Gary Pisano和Amy Shuen(1997),“动态能力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杂志,18(7),8月,509-33页
38.Sidney G. Winter(1995),“盈利能力的四个r:租金、资源、惯例和复制”,载于Cynthia a . Montgomery(主编),《企业的资源基础和进化理论:走向综合》,第七章,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德国多德雷赫特和英国伦敦:Kluwer学术出版社,147-78页
卷二世
内容:
J.斯坦利·梅特卡夫和罗纳德·拉姆洛根
第一部分:创造性破坏过程中的企业与市场:创造性破坏与市场演化过程
1.Nicholas Kaldor(1972),“均衡经济学的无关性”,《经济杂志》,82(328),12月,1237-55页
2.Heinz D. Kurz(2008),“创新与利润:熊彼特与古典遗产”,《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67(1),7月,263-78页
3.F.A.哈耶克(1968),“作为发现程序的竞争”,《奥地利经济学季刊》,第5期第3期,第9-23页
4.Brian J. Loasby(2001),“时间、知识和进化动力学:为什么联系很重要”,《进化经济学杂志》,11(4),8月,393-412页
5.Jason Potts(2001),“知识与市场”,《进化经济学杂志》,11(4),8月,413-31页
6.Esben Sloth Andersen(2004),“人口思维、价格方程与经济演化分析”,《进化与制度经济学评论》第1期,11月,127-48页
7.约翰·福斯特(2005),“从简单到复杂的经济学系统”,《剑桥经济学杂志》,29(6),11月,873-92页
8.Peter Allen(2013),“复杂性、不确定性与创新”,《创新与新技术经济学》,22 (7),702-25
第二部分:创造性破坏过程中的企业和市场:创造性破坏的经验
9.Steven Klepper(1997),“产业生命周期”,工业与企业变革,6 (1),145-82
10.Guido Buenstorf和Steven Klepper(2010),“子市场动态和创新:美国轮胎行业的案例”,工业与企业变革,19 (5),1563-87
11.Uwe Cantner, Jens J. kr ger和Kristina von Rhein(2009),“工业生命周期中的知识和创造性破坏:德国汽车工业的案例”,《经济》,76(301),2月,132-48页
12.Eric J. Bartelsman和Mark Doms(2000),“理解生产率:来自纵向微观数据的教训”,《经济文献杂志》,第三期,9月,569-94
13.Timothy Dunne, Mark J. Roberts和Larry Samuelson(1989),“美国制造业工厂的成长与失败”,《经济学季刊》,104(4),11月,671-98页
14.Michael A. Cusumano, Yiorgos Mylonadis和Richard S. Rosenbloom(1992),“战略机动和大众市场动态:VHS对Beta的胜利”,《商业历史评论》,66 (1),Spring, 51-94
15.Franco Malerba, Richard Nelson, Luigi Orsenigo和Sidney Winter(1999),“历史友好型”产业进化模型:计算机产业”,《工业与企业变革》第8期,3月,3-40页
第三部分:创造性破坏过程中的企业与市场:创造性破坏与金融
16.Robert G. King和Ross Levine(1993),“金融与增长:熊彼特可能是对的”,《经济学季刊》,108(3),8月,717-37
17.Faruk Ülgen(2014),“熊彼特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一个冲突的演变”,《制度经济学杂志》,10(2),6月,257-77
18.Paul Gompers和Josh Lerner(2001),“风险资本革命”,《经济展望杂志》,15(2),春季,145-68页
19.Mary A. O ' sullivan(2006),“与美国金融体系共存: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在上个世纪的经验”,《商业历史评论》,80(4),冬季,621-55
第四部分是对增长、发展和经济福利的影响
创造性破坏与经济增长
20.Richard R. Nelson和Gavin Wright(1992),“美国技术领导地位的兴衰:历史视角下的战后时代”,《经济文献杂志》,XXX(4), 1931-64年12月
21.西蒙·库兹涅茨(1977),《两个世纪的经济增长:对美国经验的反思》,《美国经济评论》,67(1),2月1 - 14日
22.Arnold C. Harberger(1998),“增长过程的视角”,《美国经济评论》,88(1),3月,第1 - 32页
23.Philippe Aghion和Peter Howitt(1992),“通过创造性破坏的增长模型”,《计量经济学》,60(2),3月,323-51页
24.Richard R. Nelson和Sidney G. Winter(1974),“经济增长的新古典与进化理论:批判与概述”,《经济杂志》,84(336),12月,886-905
25.Gerald Silverberg, Giovanni Dosi和Luigi Orsenigo(1988),“创新、多样性和扩散:一个自组织模型”,《经济杂志》,98(393),12月,1032-54页
26.Pier Paolo Saviotti和Andreas Pyka(2004),“创造新部门的经济发展”,《进化经济学杂志》,14(1),1月1 - 35页
27.Allyn A. Young(1928),“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经济杂志》,XXXVIII(152), 12月,第527-42页
28.J. Stan Metcalfe, John Foster和Ronnie Ramlogan(2006),“适应性经济增长”,《剑桥经济杂志》,30(1),1月,7-32页
B经济发展
29.道格拉斯·里默(1961),“熊彼特与不发达国家”,《经济学季刊》,75(3),8月,422-50页
30.Perm Singh Laumas(1961),“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和不发达国家”,《经济学季刊》76(4),11月,653-9页
31.Richard R. Nelson和Howard Pack(1999),“亚洲奇迹和现代增长理论”,《经济杂志》,109 (437),July, 416-36
C规范视角
32.Ulrich Witt(1996),“创新、外部性和经济进步问题”,《公共选择》,89(1/2),10月,113-30页
33.Wilfred Dolfsma(2005),“走向动态(熊彼特)福利经济学”,《研究政策》,34(1),2月,69-82页
34.Christian Schubert(2013),“如何评估创造性破坏:重建熊彼特的方法”,《剑桥经济学杂志》,37(2),3月,227-50页
35.Peter E. Earl和Jason Potts(2004),“偏好市场”,《剑桥经济杂志》,28(4),7月,619-33页
36.杰弗里·m·霍奇森(2014),“道德的演变与经济人的终结”,《进化经济学杂志》,24(1),1月,83-106页
指数
内容:
致谢
J.斯坦利·梅特卡夫和罗纳德·拉姆洛根
第一部分创造性破坏和熊彼特的观点
熊彼特和他的遗产
1.约瑟夫·熊彼特(1928),“资本主义的不稳定性”,《经济杂志》,38(151),9月,361-86
2.Joseph A. Schumpeter(1947),“经济史上的创造性反应”,《经济史杂志》,第七期,11月,149-59页
3.Markus C. Becker和Thorbjørn Knudsen(2002),“熊彼特1911:对经济发展的远见”,《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杂志》,61(2),4月,387-403
4.John E. Elliott(1983),“熊彼特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4(4),12月,277-308页
B比较评估
5.内森·罗森伯格(1994),“约瑟夫·熊彼特:激进的经济学家”,在盐野雄一和马克·帕尔曼(编辑),熊彼特在思想史,密歇根州安娜堡,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41-57
6.内森·罗森伯格(2011),《熊彼特是马克思主义者吗?》[j],《产业与企业变革》,20 (4),1215 - 1222
7.Heinz D. Kurz(2012),“熊彼特的新组合:在其百年纪念之际重新审视他的经济发展理论”,《进化经济学杂志》,22(5),10月,871-99页
8.John E. Elliott(1980),“马克思和熊彼特对资本主义创造性破坏的比较重述”,《经济学季刊》,95(1),8月,45-68页
9.Erich W. Streissler(1994),“德国和奥地利经济学对约瑟夫A.熊彼特的影响”,在Yuich Shionoya和Mark Perlman(编辑),熊彼特在思想史上,密歇根州安娜堡,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13-38
10.Hugo Reinert和Erik S. Reinert(2006),“经济学中的创造性破坏:尼采,桑巴特,熊彼特”,在j
11.Renee Prendergast(2006),“熊彼特、黑格尔与发展愿景”,《剑桥经济学杂志》,30(2),3月,253-75页
12.Enrico Santarelli和Enzo Pesciarelli(1990),“愿景的出现:熊彼特创业理论的发展”,《政治经济史》,22(4),667-96页
13.Panayotis G. Michaelides和John G. Milios(2009),“约瑟夫·熊彼特和德国历史学派”,剑桥经济杂志,33(3),5月,495-516页
14.g
15.Erik S. Reinert(2002),“经济思想两大经典背景下的熊彼特”,《工业与创新》,9(1-2),4 - 8月,23-39页
16.Riccardo Faucci(2007),“马克斯·韦伯对熊彼特的影响”,《经济思想史》,特别版:熊彼特前沿的新视角,第15期(1),111-33页
17.Maria T. browwer(2002),“Weber, Schumpeter and Knight on Entrepreneurshi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进化经济学杂志》,12 (1),March, 83-105
18.L.A. O’donnell(1973),《理性主义、资本主义和企业家:凡勃伦和熊彼特的观点》,《政治经济史》,第5卷第1期,春季,199-214页
第二部分企业与创新
A企业家
19.Mark Dodgson(2011),“探索创新与创业的新组合:社会网络、熊彼特和Josiah Wedgewood案例(1730-1795)”,《工业与企业变革》,20(4),8月,1119-51页
20.David S. Landes(1979),“制表:企业与变革的案例研究”,《商业历史评论》,ii(1),春季,1 - 39页
21.Richard Swedberg(2008),“重建熊彼特的创业理论”,在Yuichi Shionoya和Tamotsu Nishizawa(编),马歇尔和熊彼特的进化: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社会学,第9章,切尔滕纳姆,英国和北安普顿,MA,美国:Edward Elgar出版,188-203
22.Ulrich Witt(1998),“想象力和领导力——企业进化理论中被忽视的维度”,《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35(2),4月,161-77页
23.Donald A. Schon(1963),“激进新发明的拥护者”,哈佛商业评论,41 (2),77-86
24.Howard E. Aldrich and tian Yang(2014),“企业家如何知道该做什么?”新创企业中的学习与组织”,《进化经济学杂志》,24(1),1月,59-82
25.Israel M. Kirzner(2001),“创造力和/或警觉性:对熊彼特企业家的重新思考”,《奥地利经济学评论》,11(1-2),1月5-17日
B发明与创新
26.Robert K. Merton(1935),“工业发明率的波动”,《经济学季刊》,49(3),5月,454-74页
27.Giovanni Dosi(1982),“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研究政策》,11(3),6月,147-62页
28.Johann Peter Murmann和Koen Frenken(2006),“走向主导设计、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研究的系统框架”,《研究政策》,35(7),9月,925-52页
29.Fernando F. Suárez和James M. Utterback(1995),“主导设计与企业生存”,《战略管理杂志》,16(6),9月,415-30页
30.Michael L. Tushman和Philip Anderson(1986),“技术不连续和组织环境”,《行政科学季刊》,31(3),9月,439-65页
31.Rebecca M. Henderson和Kim B. Clark(1990),“建筑创新:现有产品技术的重构和老牌企业的失败”,《管理科学季刊》特刊:技术、组织与创新,35(1),3月9-30日
32.Vernon W. Ruttan(1956),“亚瑟和熊彼特关于发明、创新和技术变革”,《经济学季刊》,73(4),11月,595-606
第三部分:创造性破坏过程中的企业与市场:创造性破坏与企业理论
33.F.M. Scherer(1992),“熊彼特和貌似合理的资本主义”,《经济文献杂志》,30(3),1416-33年9月
34.Paul J. McNulty(1974),“论熊彼特体系中的企业规模与创新”,《经济问题杂志》第8期,9月,第627-32页
35.西德尼·g·温特(2006),“走向新熊彼特的企业理论”,《产业与企业变革》,15(1),4月,125-41页
36.理查德·纳尔逊(Richard R. Nelson, 1991),“为什么企业存在差异,这有什么关系?”,《战略管理》,专刊:战略与经济的基本研究问题,第12期,冬季,61-74页
37.David J. Teece, Gary Pisano和Amy Shuen(1997),“动态能力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杂志,18(7),8月,509-33页
38.Sidney G. Winter(1995),“盈利能力的四个r:租金、资源、惯例和复制”,载于Cynthia a . Montgomery(主编),《企业的资源基础和进化理论:走向综合》,第七章,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德国多德雷赫特和英国伦敦:Kluwer学术出版社,147-78页
卷二世
内容:
J.斯坦利·梅特卡夫和罗纳德·拉姆洛根
第一部分:创造性破坏过程中的企业与市场:创造性破坏与市场演化过程
1.Nicholas Kaldor(1972),“均衡经济学的无关性”,《经济杂志》,82(328),12月,1237-55页
2.Heinz D. Kurz(2008),“创新与利润:熊彼特与古典遗产”,《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67(1),7月,263-78页
3.F.A.哈耶克(1968),“作为发现程序的竞争”,《奥地利经济学季刊》,第5期第3期,第9-23页
4.Brian J. Loasby(2001),“时间、知识和进化动力学:为什么联系很重要”,《进化经济学杂志》,11(4),8月,393-412页
5.Jason Potts(2001),“知识与市场”,《进化经济学杂志》,11(4),8月,413-31页
6.Esben Sloth Andersen(2004),“人口思维、价格方程与经济演化分析”,《进化与制度经济学评论》第1期,11月,127-48页
7.约翰·福斯特(2005),“从简单到复杂的经济学系统”,《剑桥经济学杂志》,29(6),11月,873-92页
8.Peter Allen(2013),“复杂性、不确定性与创新”,《创新与新技术经济学》,22 (7),702-25
第二部分:创造性破坏过程中的企业和市场:创造性破坏的经验
9.Steven Klepper(1997),“产业生命周期”,工业与企业变革,6 (1),145-82
10.Guido Buenstorf和Steven Klepper(2010),“子市场动态和创新:美国轮胎行业的案例”,工业与企业变革,19 (5),1563-87
11.Uwe Cantner, Jens J. kr
12.Eric J. Bartelsman和Mark Doms(2000),“理解生产率:来自纵向微观数据的教训”,《经济文献杂志》,第三期,9月,569-94
13.Timothy Dunne, Mark J. Roberts和Larry Samuelson(1989),“美国制造业工厂的成长与失败”,《经济学季刊》,104(4),11月,671-98页
14.Michael A. Cusumano, Yiorgos Mylonadis和Richard S. Rosenbloom(1992),“战略机动和大众市场动态:VHS对Beta的胜利”,《商业历史评论》,66 (1),Spring, 51-94
15.Franco Malerba, Richard Nelson, Luigi Orsenigo和Sidney Winter(1999),“历史友好型”产业进化模型:计算机产业”,《工业与企业变革》第8期,3月,3-40页
第三部分:创造性破坏过程中的企业与市场:创造性破坏与金融
16.Robert G. King和Ross Levine(1993),“金融与增长:熊彼特可能是对的”,《经济学季刊》,108(3),8月,717-37
17.Faruk Ülgen(2014),“熊彼特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一个冲突的演变”,《制度经济学杂志》,10(2),6月,257-77
18.Paul Gompers和Josh Lerner(2001),“风险资本革命”,《经济展望杂志》,15(2),春季,145-68页
19.Mary A. O ' sullivan(2006),“与美国金融体系共存: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在上个世纪的经验”,《商业历史评论》,80(4),冬季,621-55
第四部分是对增长、发展和经济福利的影响
创造性破坏与经济增长
20.Richard R. Nelson和Gavin Wright(1992),“美国技术领导地位的兴衰:历史视角下的战后时代”,《经济文献杂志》,XXX(4), 1931-64年12月
21.西蒙·库兹涅茨(1977),《两个世纪的经济增长:对美国经验的反思》,《美国经济评论》,67(1),2月1 - 14日
22.Arnold C. Harberger(1998),“增长过程的视角”,《美国经济评论》,88(1),3月,第1 - 32页
23.Philippe Aghion和Peter Howitt(1992),“通过创造性破坏的增长模型”,《计量经济学》,60(2),3月,323-51页
24.Richard R. Nelson和Sidney G. Winter(1974),“经济增长的新古典与进化理论:批判与概述”,《经济杂志》,84(336),12月,886-905
25.Gerald Silverberg, Giovanni Dosi和Luigi Orsenigo(1988),“创新、多样性和扩散:一个自组织模型”,《经济杂志》,98(393),12月,1032-54页
26.Pier Paolo Saviotti和Andreas Pyka(2004),“创造新部门的经济发展”,《进化经济学杂志》,14(1),1月1 - 35页
27.Allyn A. Young(1928),“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经济杂志》,XXXVIII(152), 12月,第527-42页
28.J. Stan Metcalfe, John Foster和Ronnie Ramlogan(2006),“适应性经济增长”,《剑桥经济杂志》,30(1),1月,7-32页
B经济发展
29.道格拉斯·里默(1961),“熊彼特与不发达国家”,《经济学季刊》,75(3),8月,422-50页
30.Perm Singh Laumas(1961),“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和不发达国家”,《经济学季刊》76(4),11月,653-9页
31.Richard R. Nelson和Howard Pack(1999),“亚洲奇迹和现代增长理论”,《经济杂志》,109 (437),July, 416-36
C规范视角
32.Ulrich Witt(1996),“创新、外部性和经济进步问题”,《公共选择》,89(1/2),10月,113-30页
33.Wilfred Dolfsma(2005),“走向动态(熊彼特)福利经济学”,《研究政策》,34(1),2月,69-82页
34.Christian Schubert(2013),“如何评估创造性破坏:重建熊彼特的方法”,《剑桥经济学杂志》,37(2),3月,227-50页
35.Peter E. Earl和Jason Potts(2004),“偏好市场”,《剑桥经济杂志》,28(4),7月,619-33页
36.杰弗里·m·霍奇森(2014),“道德的演变与经济人的终结”,《进化经济学杂志》,24(1),1月,83-106页
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