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
实验法学与经济学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实验法学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为我们了解人类行为及其与法律和监管环境的相互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组先前发表的论文研究了使用实验室实验来测试和发展这些关于人们如何行为的理论,包括他们对法律规则的反应。
更多的信息
的一致好评
贡献者
内容
更多的信息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实验法学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为我们了解人类行为及其与法律和监管环境的相互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组先前发表的论文研究了使用实验室实验来测试和发展这些关于人们如何行为的理论,包括他们对法律规则的反应。
作为法官、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重要资源,所提供的文章来自不同的学科,如经济学、法学和心理学。编辑的全面介绍提供了专家分析和深入讨论的新方向在该领域。此外,还包括一个额外文章的扩展参考书目,以进一步帮助读者的研究。
作为法官、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重要资源,所提供的文章来自不同的学科,如经济学、法学和心理学。编辑的全面介绍提供了专家分析和深入讨论的新方向在该领域。此外,还包括一个额外文章的扩展参考书目,以进一步帮助读者的研究。
的一致好评
“在受控条件下的实验分析为人们如何应对法律规则和制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阿伦-塔利的书是一本极好的开创性文章集,以连贯的方式汇集在一起,帮助读者理解和评估这一研究体系的潜力。
——华莱士·e·奥茨,美国马里兰大学
两位作者都是对法律和经济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这一领域在过去几十年里发展迅猛。这是一本很好的和最受欢迎的文集,集中讨论了这一领域内重要的积极和规范问题之间的联系。这一领域的理论家和经验主义者以及实践者都会发现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 John A. List,美国芝加哥大学
——华莱士·e·奥茨,美国马里兰大学
两位作者都是对法律和经济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这一领域在过去几十年里发展迅猛。这是一本很好的和最受欢迎的文集,集中讨论了这一领域内重要的积极和规范问题之间的联系。这一领域的理论家和经验主义者以及实践者都会发现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 John A. List,美国芝加哥大学
贡献者
26篇文章,从1982年到2007年
作者包括:L. Babcock, R. Croson, E. Hoffman, D. Kahneman, G. Loewenstein, E. McCaffery, C. Plott, S. Schwab, W.K. Viscusi, R. Zeckhauser
作者包括:L. Babcock, R. Croson, E. Hoffman, D. Kahneman, G. Loewenstein, E. McCaffery, C. Plott, S. Schwab, W.K. Viscusi, R. Zeckhauser
内容
内容:
确认
Jennifer H. Arlen和Eric L. Talley
第一部分科斯定理的实验检验
1.伊丽莎白·霍夫曼和马修·斯皮策(1982),《科斯定理:一些实验测试》
2.斯图尔特·施瓦布(1988),《契约假设的co东盟实验》
3.Rachel Croson和Jason Scott Johnston(2000),“不同产权制度下讨价还价的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损失厌恶:禀赋效应、框架效应、现状偏向
禀赋效应
4.Daniel Kahneman、Jack L. Knetsch、Richard H. Thaler(1990)《禀赋效应与科斯定理的实验检验》
5.詹妮弗•阿伦、马修•斯皮策、埃里克•塔利(2002),《公司代理关系中的养老效应》
6.Charles R. Plott和Kathryn Zeiler(2005),“支付意愿-接受差距的意愿,“禀赋效应”,主体误解,和引发估价的实验程序”
B框架效应
7.爱德华·j·麦卡弗里、丹尼尔·j·卡尼曼和马修·l·斯皮策(1995),“构建陪审团:对痛苦和苦难奖的认知视角”
8.Russell Korobkin和Chris Guthrie(1997),“心理学、经济学和和解:律师角色的新视角”
第三部分和解行为、自利偏见与律师的角色
9.琳达·巴布科克、乔治·勒文斯坦、塞缪尔·艾萨沙罗夫、科林·卡默勒(1995),《议交易中公平的偏见判断》
10.乔治•勒文斯坦、唐•摩尔(2004),《当无知是福时:讨价还价中的信息交换与低效率》
11.琳达•巴布科克、乔治•勒文斯坦和塞缪尔•艾萨沙罗夫(1998),《创造融合:消除有偏见的诉讼当事人》
12.格雷格·波加斯基和琳达·巴布科克(2001),“损害上限、动机锚定和谈判僵局”
第四部分:公平、信任与挤出
13.伊丽莎白·霍夫曼、凯文·麦凯布、基思·沙查特和弗农·史密斯(1994),“讨价还价游戏中的偏好、财产权和匿名性”
14.伊丽莎白·霍夫曼,凯文·麦凯布,弗农·l·史密斯(1996),“独裁者游戏中的社会距离与他人相关行为”
15.Robert H. Frank、Thomas Gilovich和Dennis T. Regan(1993),《研究经济学是否抑制合作?》”
16.欧内斯特·费尔、亚历山大·克莱因、克劳斯·m·施密特(2007),《公平与契约设计》
17.Iris Bohnet、Bruno S. Frey、Steffen Huck(2001),《多秩序少法律:合同执行、信任与拥挤》
18.戴利安•凯恩、乔治•勒温斯坦和唐•摩尔(2005),《即将曝光的丑闻:披露利益冲突的不良影响》
第五部分风险与损失的推理
A法律规则与威慑
19.Lewis Kornhauser和Andrew Schotter(1990),《单演员事故的实验研究》
20.Uri Gneezy和Aldo Rustichini(2000),《罚款就是代价》
B法官和陪审团的风险评估
21.Kim A. Kamin和Jeffrey J. Rachlinski(1995),“事后≠事后:事后责任的确定”
22.艾莉森·c·史密斯和伊迪丝·格林(2005),“行为及其后果:消除陪审团判决偏见的尝试”
23.W. Kip Viscusi和Richard J. Zeckhauser(2004),“公因数盲目性效应:事故频率和鲁莽的误判”
C裁决规则对陪审团的影响
24.Chris Guthrie, Jeffrey J. Rachlinski和Andrew J. Wistrich(2001),《深入司法思维》
25.David Schkade、Cass R. Sunstein、Daniel Kahneman(2000),《关于美元的思考:严重程度的转变》
26.塞丽娜·瓜纳斯切利、理查德·d·麦凯维、托马斯·r·帕尔弗里(2000),“陪审团裁决规则的实验研究”
名称索引
确认
Jennifer H. Arlen和Eric L. Talley
第一部分科斯定理的实验检验
1.伊丽莎白·霍夫曼和马修·斯皮策(1982),《科斯定理:一些实验测试》
2.斯图尔特·施瓦布(1988),《契约假设的co东盟实验》
3.Rachel Croson和Jason Scott Johnston(2000),“不同产权制度下讨价还价的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损失厌恶:禀赋效应、框架效应、现状偏向
禀赋效应
4.Daniel Kahneman、Jack L. Knetsch、Richard H. Thaler(1990)《禀赋效应与科斯定理的实验检验》
5.詹妮弗•阿伦、马修•斯皮策、埃里克•塔利(2002),《公司代理关系中的养老效应》
6.Charles R. Plott和Kathryn Zeiler(2005),“支付意愿-接受差距的意愿,“禀赋效应”,主体误解,和引发估价的实验程序”
B框架效应
7.爱德华·j·麦卡弗里、丹尼尔·j·卡尼曼和马修·l·斯皮策(1995),“构建陪审团:对痛苦和苦难奖的认知视角”
8.Russell Korobkin和Chris Guthrie(1997),“心理学、经济学和和解:律师角色的新视角”
第三部分和解行为、自利偏见与律师的角色
9.琳达·巴布科克、乔治·勒文斯坦、塞缪尔·艾萨沙罗夫、科林·卡默勒(1995),《议交易中公平的偏见判断》
10.乔治•勒文斯坦、唐•摩尔(2004),《当无知是福时:讨价还价中的信息交换与低效率》
11.琳达•巴布科克、乔治•勒文斯坦和塞缪尔•艾萨沙罗夫(1998),《创造融合:消除有偏见的诉讼当事人》
12.格雷格·波加斯基和琳达·巴布科克(2001),“损害上限、动机锚定和谈判僵局”
第四部分:公平、信任与挤出
13.伊丽莎白·霍夫曼、凯文·麦凯布、基思·沙查特和弗农·史密斯(1994),“讨价还价游戏中的偏好、财产权和匿名性”
14.伊丽莎白·霍夫曼,凯文·麦凯布,弗农·l·史密斯(1996),“独裁者游戏中的社会距离与他人相关行为”
15.Robert H. Frank、Thomas Gilovich和Dennis T. Regan(1993),《研究经济学是否抑制合作?》”
16.欧内斯特·费尔、亚历山大·克莱因、克劳斯·m·施密特(2007),《公平与契约设计》
17.Iris Bohnet、Bruno S. Frey、Steffen Huck(2001),《多秩序少法律:合同执行、信任与拥挤》
18.戴利安•凯恩、乔治•勒温斯坦和唐•摩尔(2005),《即将曝光的丑闻:披露利益冲突的不良影响》
第五部分风险与损失的推理
A法律规则与威慑
19.Lewis Kornhauser和Andrew Schotter(1990),《单演员事故的实验研究》
20.Uri Gneezy和Aldo Rustichini(2000),《罚款就是代价》
B法官和陪审团的风险评估
21.Kim A. Kamin和Jeffrey J. Rachlinski(1995),“事后≠事后:事后责任的确定”
22.艾莉森·c·史密斯和伊迪丝·格林(2005),“行为及其后果:消除陪审团判决偏见的尝试”
23.W. Kip Viscusi和Richard J. Zeckhauser(2004),“公因数盲目性效应:事故频率和鲁莽的误判”
C裁决规则对陪审团的影响
24.Chris Guthrie, Jeffrey J. Rachlinski和Andrew J. Wistrich(2001),《深入司法思维》
25.David Schkade、Cass R. Sunstein、Daniel Kahneman(2000),《关于美元的思考:严重程度的转变》
26.塞丽娜·瓜纳斯切利、理查德·d·麦凯维、托马斯·r·帕尔弗里(2000),“陪审团裁决规则的实验研究”
名称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