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发展的国际管理

精装

研究与发展的国际管理

9781845424282 爱德华埃尔加出版
作者:北京大学全球研发管理研究中心、PRTM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Maximilian von Zedtwitz,英国伦敦商学院战略与国际管理教授兼主席Julian Birkinshaw,以及技术管理学院Oliver Gassmann瑞士圣加仑大学
出版时间:2008 国际标准图书编号:978 1 84542 428 2 程度:608页
国际研发管理汇集了全球范围内对管理、组织和协调研发和创新最具影响力的贡献。除了关于国际研发的基本原则、趋势和驱动因素的论文外,它还涵盖了全球研发的战略和运营。它还介绍了知识网络、开放创新和虚拟创新等现代概念。它是希望了解工业研发实际含义的教授和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渴望更系统地发展企业研发的首席技术和创新官员的宝贵资源。

版权和许可

推荐图书管理员

你的细节

隐私政策

图书管理员详细信息

下载传单

打印页面

更多的信息
的一致好评
贡献者
内容
更多的信息
国际研发管理汇集了全球范围内对管理、组织和协调研发和创新最具影响力的贡献。除了关于国际研发的基本原则、趋势和驱动因素的论文外,它还涵盖了全球研发的战略和运营。它还介绍了知识网络、开放创新和虚拟创新等现代概念。它是希望了解工业研发实际含义的教授和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渴望更系统地发展企业研发的首席技术和创新官员的宝贵资源。
的一致好评
“值得祝贺的是,编辑们汇集了这么多关于全球经济中研究与发展的国际管理的优秀论文。这本书值得广泛发行和认可。”
——约翰·邓宁(John Dunning),美国罗格斯大学和英国雷丁大学

一本针对国际研发管理领域大多数开创性出版物的综合性指南。这是一个无价的工具,对于有兴趣了解该学科在过去30年如何发展的研究人员来说,它是由三位领先的年轻学者汇编的。
——Rajneesh Narula,英国雷丁大学商学院(Reading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贡献者
32篇,从1977年到2003年
贡献者包括:T. Allen, D. Archibugi, C. Bartlett, J. Cantwell, A. de Meyer, T. Frost, S. Ghoshal, G. Hedlund, R. Katz, E. Westney
内容
内容:

确认

马西米兰·冯·Zedtwitz,朱利安·伯金肖和奥利弗·加斯曼

第一部分国际研发原则
1.弗恩·特普斯特拉(1977),《国际产品政策:外国研发的作用》
2.Robert C. Ronstadt(1978),《国际研发:美国七家跨国公司在海外研发的建立和发展》
3.约翰·坎特韦尔(John Cantwell, 1995),《技术全球化:产品周期模型的残余?》”
4.Daniele Archibugi和Jonathan Michie(1995),《技术全球化:一个新的分类》
5.帕特尔(Pari Patel, 1996),《大公司是技术的一代国际化吗?》一些新的证据”
6.John W. Medcof(1997),《国际分散技术单元的分类及其在管理问题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国际研发的趋势和驱动因素
7.Arnoud De Meyer和Atsuo Mizushima(1989),《全球研发管理》
8.Albert C. Perrino和James W. Tipping(1989),《技术的全球管理》
9.杰里米·豪威尔斯(1990),《研究与发展的定位与组织:新视野》
10.M. Casson和S. Singh(1993),《企业研究与发展战略:企业、行业和国家因素对研发分权的影响》
11.Walter Kuemmerle(1999),《外国直接投资对研究和发展的驱动:实证调查》
12.托尼·s·弗罗斯特(2001),《外国子公司创新的地理来源》

第三部分国际研发的组织与协调
13.William A. Fischer和Jack N. Behrman(1979),《跨国公司在国外的研发活动协调》
14.Guido Reger(1997),《对西欧和日本跨国公司研发的国际化和协调的标杆研究》
15.Walter Kuemmerle(1997),《在国外建立有效的研发能力》
16.Oliver Gassmann和Maximilian von Zedtwitz(1999),《国际研发组织的新概念和趋势》
17.Kazuhiro Asakawa(2001),《国际研发管理中的组织紧张:日本企业的案例》
18.Maximilian von Zedtwitz和Oliver Gassmann(2002),《研发国际化中的市场与技术驱动:四种不同的研发管理模式》
19.René Belderbos(2003),“进入模式、组织学习与外国子公司的研发:来自日本企业的证据”

第四部分跨国研发项目管理
20.Arnoud De Meyer(1991),《技术对话:管理者如何促进全球研发交流》
21.Gunnar Hedlund和Jonas Ridderstråle(1995),《国际发展项目:竞争力的关键,不可能还是管理不善?》”
22.Roman Boutellier, Oliver Gassmann, Holger Macho和Manfred Roux(1998),《分散产品开发团队的管理:信息技术的作用》
23.Vittorio Chiesa(2000),《全球研发项目管理与组织:分类》
24.Edward F. McDonough III, Kenneth B. Kahn和Gloria Barczak(2001),《全球、虚拟和集中式新产品开发团队的使用调查》
25.Oliver Gassmann和Maximilian von Zedtwitz(2003),“虚拟研发团队管理的趋势和决定因素”

第五部分国际研发的知识与网络
26.Ralph Katz和Thomas J. Allen(1982),《调查非我发明(NIH)综合症:50个研发项目小组的绩效、任期和沟通模式研究》
27.A. De Meyer(1993),《工业研发实验室国际网络的管理》
28.J. Howells(1995),《走向全球:在研究和发展中使用ICT网络》
29.Sumantra Ghosal和Christopher A. Bartlett(1988),《跨国公司子公司创新的创造、采用和扩散》
30.罗伯特·诺贝尔和朱利安·伯金肖(1998),《跨国公司的创新:国际研发运营中的控制和沟通模式》
31.Julian Birkinshaw, Robert Nobel和Jonas Ridderstråle(2002),“知识作为一个偶然性变量:知识的特征预测组织结构吗?””
32.D. Eleanor Westney(2001),《跨国企业与跨境知识创造》

名称索引
我的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