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政治治理

精装本

中国的政治治理

9781781953839 Edward Elgar发布
Tony Saich,大宇国际事务教授,哈佛大学民主治理与创新ASH中心主任
出版日期:2015 国际书号:978 1 78195 383 9 程度:768页
本书包括该领域专家的重要研究文章,介绍了围绕当代中国治理的最重要辩论,并提供了批判性见解。这些材料将使读者了解中国是如何被统治的,参与和抗议是如何被当局监管的,以及中央政府与其地方机构之间的关系。选择的文章涵盖了这一主题的最重要领域,探讨了中国政治的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性质、决策过程、地方国家的性质、参与和抗议以及威权弹性或民主化。

Saich教授的收藏们为中国的学生带来了基本阅读,那些对比较政治和普通读者感兴趣的人,他们希望连贯介绍中国的统治。

版权和权限

向图书管理员推荐

你的资料

隐私政策

图书管理员细节

下载传单

打印页面

更多信息
贡献者
内容
更多信息
本书包括该领域专家的重要研究文章,介绍了围绕当代中国治理的最重要辩论,并提供了批判性见解。这些材料将使读者了解中国是如何被统治的,参与和抗议是如何被当局监管的,以及中央政府与其地方机构之间的关系。选择的文章涵盖了这一主题的最重要领域,探讨了中国政治的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性质、决策过程、地方国家的性质、参与和抗议以及威权弹性或民主化。

Saich教授的收藏们为中国的学生带来了基本阅读,那些对比较政治和普通读者感兴趣的人,他们希望连贯介绍中国的统治。
贡献者
33条文章,从1992年到2013年
贡献者包括:D.S.G.古德曼,M。玛尼恩,A.C.梅莎,A.J.内森,B。诺顿,K.J.奥布莱恩,J。COi,E.J.佩里,V。蔡世乐

内容
内容:

致谢

介绍托尼Saich.

第一部分中国政治研究
1. Elizabeth J. Perry(2007)'研究中国政治:告别革命吗?“,中国杂志,57,1月1日,1-22

2. Kevin J. O'BRIEN(2011),“在专业时期研究中国政治”,当代中国,20(71),9月535-41

3.Gunter Schubert(2008),“一党执政与当代中国的合法性问题:建立新研究议程的初步思考”,《当代中国杂志》,17(54),191-204年2月

第二部分中国政治制度的性质
4. Minglu Chen和David S.G. Goodman(2012),'中国模式:一国各国,六位作者',中国当代中国杂志,21(73),1月169-85

5.Jude Howell(2006),“对中国国家的思考”,发展与变化,37(2),273-97年3月

6. Steve Tsang(2009),'咨询列宁主义:中国新的政治框架',当代中国杂志,18(62),11月865 - 80

7. Kellee S. Tsai(2006),“中国自适应非正式机构和内源性机构变迁”,世界政治,59(1),10月,116-41

8. Barry Naughton(2010年),中国的独特系统:它可以是他人的模特吗?“,当代中国,19(65),6月,437-60

第三部分政策制定过程
9.Sebastian Heilmann(2008),“中国经济崛起中的政策实验”,《国际比较发展研究》,43,3月1日至26日

10.加布里拉蒙蒂洛拉,盈渡钱,和巴里R. Weingast(1995),“联邦制,中国式:中国经济成功的政治基础,世界政治,48(1),10月,50-81

11.洪斌蔡和丹尼尔·雷泰曼(2006年),“政府权力下放就会导致中国的经济奇迹?”,世界政治,7月,58(4),505-35

12.安德鲁C。Mertha(2005),“中国的“软”集权:转移条块权力关系”,中国季刊,184,12月,791-810

13. Andrew Mertha(2009),“碎片威权主义2.0”:中国政策进程中的政治多元化“,中国季度,200,12月995-1012

第四部分当地国家的性质
14.让·C。Oi(1992),“财政改革和中国地方政府社团主义的经济基础”,《世界政治》,第45(1)页,1999年10月至126日

1.5. Tony Saich (2002), ‘The Blind Man and the Elephant: Analysing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 in Luigi Tomba (ed.), East Asian Capitalism: Conflicts, Growth and Crisis, Milan, Italy: Fondazione Giangiacomo Feltrinelli, 75–99

16.百合L. Tsai(2007),“中国农村农村的非正式责任和当地公共产品”,美国政治
《科学评论》,101(2),355-72年5月

17.格雷姆·史密斯(2010),“空心国家:中国的乡村治理”,中国季刊,203601-18年9月

18.Victor Shih,Christopher Adolph和Mingxing Liu(2012),“在共产党中取得进步:解释中国中央委员会委员的进步”,《美国政治学评论》,106(1),2月,166-87

19.Tony Saich(2012),“中国的治理质量:公民的观点”,哈佛肯尼迪学院,教师研究工作论文系列,RWP12-051,i,1-41

第五部分参与和抗议
20. Tony Saich (2006), ‘Negotiating the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in Lowell Dittmer and Guoli Liu (eds), China’s Deep Reform: Domestic Politics in Transition, Chapter 10, Lanham, MD, USA: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85–301

21.杰西卡·C。Teets(2013),“让许多公民社会繁荣起来:中国咨询权威主义的崛起”,《中国季刊》,213,3月19日至38日

22. Patricia M. Thornton(2013年),“党的进展:转型或接管城市基层社会?”,中国季度,213,3月,1-18

23. Melanie Manion(2006),“民主,社区,信任:选举在中国农村的影响”,比较政治研究,39(3),4月,301-23

24. Pierre F. Landry,Deborah Davis和Shiru Wang(2010),在中国农村选举:没有缔约方的竞争,比较政治研究,43(6),6月,763-90

25.凯文J。奥布莱恩和韩荣斌(2009),“民主之路?《评估中国的乡村选举》,当代中国杂志,18(60),359-78年6月

26. Tony Saich和Xuedong Yang(2003),“中国地方治理的创新:”开放式推荐和选择“',太平洋事务,76(2),夏季,185-208

27.蔡永顺(2008),“权力结构和政权弹性:中国的争议政治”,英国政治学杂志,38(3),411-32年7月

28.李连江(2010),“当代中国的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中国期刊》,64,7月,47-68日

29.伊丽莎白J。佩里(2008),“中国的“权利”概念:从孟子到毛泽东和现在”,政治观点,6(1),3月,
37–50

第六部分威权弹性或民主化
30.安德鲁J. Nathan(2003),“专制恢复力”,民主杂志,14(1),1月,6-17

31. Bruce J. Dickson (2006), ‘Cooptation and Corporatism in China: The Logic of Party Adaptation’, in Lowell Dittmer and Guoli Liu (eds), China’s Deep Reform: Domestic Politics in Transition, Chapter 4, Lanham, MD, USA: Rowman and Littlefield, 119–43

32. Henry S. Rowen(2007),“中国人何时是免费的?”,民主,18(3),7月,38-52

33.郑丽(2012年),'中共有弹性威权主义的结束吗?中国中国季刊Shifting Power的三方评估,9月595-623

指数
我的手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