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
生产率增长
产业、溢出效应与经济绩效
9781781003442 爱德华埃尔加出版
提高生产力是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手段。这本书解释了技术变化、效率、生产力增长和绩效之间的关系。重点是现代经济中工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通过整合两位受人尊敬的跨行业生产率专家的论文,对生产率增长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投入产出分析。
更多的信息
内容
更多的信息
这本及时出版的书探讨了技术变革、效率、生产力增长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聚焦于现代经济中工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本卷中的文章结合了纯理论和实证应用,提供了一个既广泛又深入的生产力增长的投入产出分析。
Thijs ten Raa和Edward N. Wolff提出了一个概念性框架,将替代生产率和绩效度量相关联,统一投入产出和生产率分析,并将它们应用到国民经济和工业层面的场景中。讨论的主题包括增长会计、国际贸易、外包和生产力溢出、劳动力和资本,以及效率分析。这本迷人的卷提供了一些最好的工作,从两个最聪明和最著名的头脑在该领域。
在经济理论、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金融和货币政策领域工作的学生、教授和研究人员将对这本思想深刻、内容全面的书感兴趣。
Thijs ten Raa和Edward N. Wolff提出了一个概念性框架,将替代生产率和绩效度量相关联,统一投入产出和生产率分析,并将它们应用到国民经济和工业层面的场景中。讨论的主题包括增长会计、国际贸易、外包和生产力溢出、劳动力和资本,以及效率分析。这本迷人的卷提供了一些最好的工作,从两个最聪明和最著名的头脑在该领域。
在经济理论、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金融和货币政策领域工作的学生、教授和研究人员将对这本思想深刻、内容全面的书感兴趣。
内容
内容:
确认
Raa和Edward N. Wolff
第一部分投入产出框架下的增长核算
1.Edward N. Wolff(1985),《产业结构、产业间效应与美国生产率放缓》,《经济与统计评论》第67卷第2期,第268-77期
2.Thijs ten Raa和Edward N. Wolff(1991),“二次产品和生产力增长的测量”,《区域科学与城市经济》,21(41),12月,581-615
3.Edward N. Wolff(1994),“投入产出框架下的生产力度量”,《区域科学与城市经济》,24(1),2月,75-92
4.Thijs ten Raa(2004),“用投入产出价格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新古典主义”,见Erik Dietzenbacher和Michael L. Lahr(编),Wassily Leontief和投入产出经济学,第10章,英国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51-65页
第二部分,国际贸易与生产力增长
5.Edward N. Wolff(1994),“部门和产业水平上的生产力增长和资本强度:1970-1988年经合组织国家的专业化”,载于Gerald Silverberg和Luc Soete(编),《增长和技术变化的经济学:技术、国家、代理》,第八章,英国切尔滕纳姆和布鲁克菲尔德,佛蒙特: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185-211
6.Thijs ten Raa(1994),“对沃尔夫的评论”,载于Gerald Silverberg和Luc Soete(编),《增长和技术变化的经济学:技术、国家、代理》,第八章,切尔滕纳姆,英国和布鲁克菲尔德,佛蒙特: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第214 - 14页
7.安赫尔·路易斯·鲁伊斯和爱德华·沃尔夫(1996),《波多黎各生产力增长、进口泄漏和就业增长,1967 - 1987年》,《经济体系研究》,第8 (4),391-413
8.Thijs ten Raa和Pierre Mohnen(2002),《新古典增长会计与前沿分析:综合分析》,《生产力分析》第18卷第2期,111-28
9.Edward N. Wolff(2003):“技能与变化中的比较优势”,《经济与统计评论》第85卷第1期,第77-93期
第三部分,外包与生产力溢出
10.Raa和Edward N. Wolff(2001),“服务外包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力复苏”,《生产力分析》第16期,149-65
11.Thijs ten Raa和Edward N. Wolff(2000),“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结构变化与经济动态》,11(4),12月473-89
12.爱德华·沃尔夫(1997):“溢出、联系与技术变革”,《经济体系研究》第9期,9 - 23
第四部分劳动和资本生产率
13.Edward N. Wolff和David R. Howell(1989),“美国的劳动质量和生产率增长:一个投入产出增长-核算框架”,载于Ronald E. Miller、Karen R. Polenske和Adam Z. Rose(编),《投入产出分析前沿》第11章,纽约和牛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48-62页
14.爱德华·n·沃尔夫(2006),《信息工作者在美国经济中的增长,1950-2000:技术变革、计算机化和结构变革的作用》,《经济系统研究》,18(3),9月,221-55
15.莫里·吉特尔曼、泰斯·滕·拉和爱德华·沃尔夫(2006),《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年份效应:资本的年龄结构分析》,《结构变化与经济动态》,第17期,第306-28期
16.Thijs ten Raa和Pierre Mohnen(2008),“竞争与绩效:资本和劳动的不同角色”,《经济行为与组织学报》,65(3-4),3月573-84
第五部分生产率和效率分析:综合
17.Thijs ten Raa(2005),《生产率指数的聚合:配置效率修正》,《生产率分析》第24卷第2期,第203-9期
18.Thijs ten Raa(2007),“不要聚合效率,但要分解低效”,见Rolf Färe, Shawna Grosskopf和Daniel Primont(编),聚合、效率和度量,纽约,纽约:施普林格,145-51
19.Thijs ten Raa(2008),“Debreu的资源利用系数、Solow残差与TFP: Leontief偏好的关系”,《生产力分析》第30期,191-9
20.Thijs ten Raa和Victoria Shestalova(2011),“Solow残差、Domar聚集与无效率:TFP测度的综合研究”,《生产力分析》,36 (1),71-7
确认
Raa和Edward N. Wolff
第一部分投入产出框架下的增长核算
1.Edward N. Wolff(1985),《产业结构、产业间效应与美国生产率放缓》,《经济与统计评论》第67卷第2期,第268-77期
2.Thijs ten Raa和Edward N. Wolff(1991),“二次产品和生产力增长的测量”,《区域科学与城市经济》,21(41),12月,581-615
3.Edward N. Wolff(1994),“投入产出框架下的生产力度量”,《区域科学与城市经济》,24(1),2月,75-92
4.Thijs ten Raa(2004),“用投入产出价格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新古典主义”,见Erik Dietzenbacher和Michael L. Lahr(编),Wassily Leontief和投入产出经济学,第10章,英国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51-65页
第二部分,国际贸易与生产力增长
5.Edward N. Wolff(1994),“部门和产业水平上的生产力增长和资本强度:1970-1988年经合组织国家的专业化”,载于Gerald Silverberg和Luc Soete(编),《增长和技术变化的经济学:技术、国家、代理》,第八章,英国切尔滕纳姆和布鲁克菲尔德,佛蒙特: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185-211
6.Thijs ten Raa(1994),“对沃尔夫的评论”,载于Gerald Silverberg和Luc Soete(编),《增长和技术变化的经济学:技术、国家、代理》,第八章,切尔滕纳姆,英国和布鲁克菲尔德,佛蒙特: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第214 - 14页
7.安赫尔·路易斯·鲁伊斯和爱德华·沃尔夫(1996),《波多黎各生产力增长、进口泄漏和就业增长,1967 - 1987年》,《经济体系研究》,第8 (4),391-413
8.Thijs ten Raa和Pierre Mohnen(2002),《新古典增长会计与前沿分析:综合分析》,《生产力分析》第18卷第2期,111-28
9.Edward N. Wolff(2003):“技能与变化中的比较优势”,《经济与统计评论》第85卷第1期,第77-93期
第三部分,外包与生产力溢出
10.Raa和Edward N. Wolff(2001),“服务外包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力复苏”,《生产力分析》第16期,149-65
11.Thijs ten Raa和Edward N. Wolff(2000),“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结构变化与经济动态》,11(4),12月473-89
12.爱德华·沃尔夫(1997):“溢出、联系与技术变革”,《经济体系研究》第9期,9 - 23
第四部分劳动和资本生产率
13.Edward N. Wolff和David R. Howell(1989),“美国的劳动质量和生产率增长:一个投入产出增长-核算框架”,载于Ronald E. Miller、Karen R. Polenske和Adam Z. Rose(编),《投入产出分析前沿》第11章,纽约和牛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48-62页
14.爱德华·n·沃尔夫(2006),《信息工作者在美国经济中的增长,1950-2000:技术变革、计算机化和结构变革的作用》,《经济系统研究》,18(3),9月,221-55
15.莫里·吉特尔曼、泰斯·滕·拉和爱德华·沃尔夫(2006),《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年份效应:资本的年龄结构分析》,《结构变化与经济动态》,第17期,第306-28期
16.Thijs ten Raa和Pierre Mohnen(2008),“竞争与绩效:资本和劳动的不同角色”,《经济行为与组织学报》,65(3-4),3月573-84
第五部分生产率和效率分析:综合
17.Thijs ten Raa(2005),《生产率指数的聚合:配置效率修正》,《生产率分析》第24卷第2期,第203-9期
18.Thijs ten Raa(2007),“不要聚合效率,但要分解低效”,见Rolf Färe, Shawna Grosskopf和Daniel Primont(编),聚合、效率和度量,纽约,纽约:施普林格,145-51
19.Thijs ten Raa(2008),“Debreu的资源利用系数、Solow残差与TFP: Leontief偏好的关系”,《生产力分析》第30期,191-9
20.Thijs ten Raa和Victoria Shestalova(2011),“Solow残差、Domar聚集与无效率:TFP测度的综合研究”,《生产力分析》,36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