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优势

精装

区域经济优势

9781786437679 爱德华埃尔加出版
由斯塔万格大学商学院和斯塔万格大学创新研究中心经济地理学和创新理论教授Bjørn T. Asheim编辑,挪威阿格德大学工作生活与创新系经济地理学教授Arne Isaksen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地理与区域研究系经济地理学教授Michaela Trippl教授,挪威阿格德大学工作生活与创新系
出版时间:2019 国际标准图书编号:978 1 78643 767 程度:960页
这一综合卷提出了区域经济优势的主题的关键贡献。收集的文献有助于读者理解区域如何通过利用内生和外生资源建立产业发展优势,如何通过基于地方的政策支持区域产业发展,以及区域优势的形式和机制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路径依赖的变化。每个部分的文章按时间顺序排列,从对工业区和新工业空间的研究到区域集群和创新系统,以及对全球发展动力和区域发展演变观点的最新讨论。连同编辑的介绍性章节,这个重要的集合是那些研究,研究或实践这一领域的必要资源。

版权和许可

推荐图书管理员

你的细节

隐私政策

图书管理员详细信息

下载传单

打印页面

更多的信息
贡献者
内容
更多的信息
这一综合卷提出了区域经济优势的主题的关键贡献。收集的文献有助于读者理解区域如何通过利用内生和外生资源建立产业发展优势,如何通过基于地方的政策支持区域产业发展,以及区域优势的形式和机制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路径依赖的变化。每个部分的文章按时间顺序排列,从对工业区和新工业空间的研究到区域集群和创新系统,以及对全球发展动力和区域发展演变观点的最新讨论。连同编辑的介绍性章节,这个重要的集合是那些研究,研究或实践这一领域的必要资源。

贡献者
45篇文章,从1982年到2017年
贡献者包括:G. Becattini, R. Boschma, S. Brusco, R. Florida, D. Foray, M. E. Porter, C. Sabel, A. Saxenian, A.J. Scott, M. Storper
内容
内容:

确认

Bjørn T. Asheim, Arne Isaksen和Michaela Trippl

第一部分工业区
1.Sebastiano Brusco(1982),《埃米利安模型:生产性分权与社会整合》,《剑桥经济学杂志》,第6(2),6月,167-84

2.Giacomo Becattini(1990),“作为社会经济概念的马绍尔工业区”,见F. Pyke、G. Becattini和W. Sengenberger(编),《意大利工业区与企业间合作》,第四章,瑞士日内瓦:国际劳工研究所,37-51页

3.Sebastiano Brusco(1990),“工业区的概念:它的起源”,见F. Pyke, G. Becattini和W. Sengenberger(编),意大利工业区与企业间合作,第二章,瑞士日内瓦:国际劳工研究所,10-19

4.Bjørn T. Asheim(2000),“工业区:马歇尔及其之后的贡献”,见Gordon L. Clark、Maryann P. Feldman和Meric S. Gertler(编),《牛津经济地理手册》第四部分,第9节,第21章,美国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413-31页

第二部分创新环境
5.Roberto P. Camagni(1995),“创新环境的概念及其与欧洲落后地区公共政策的相关性”,《区域科学》第74卷第4期,第317-40页

6.Denis Maillat(1995),“地域动态、创新环境与区域政策”,《企业家精神与区域发展》,7 (2),157-65

第三部分灵活的专业化和新的工业空间(过去和现在)
7.Giorgio Fuà(1983),“后发达国家的农村工业化:以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为例”,《国家银行季刊评论》,36(147),12月,351-77

8.Charles Sabel和Jonathan Zeitlin(1985),“大规模生产的历史替代品:19世纪工业化中的政治、市场和技术”,《过去与现在》,108(1),8月,133-76

9.A. J. Scott(1988),《柔性生产系统与区域发展:北美和西欧新兴工业空间的兴起》,《国际城市与区域研究》第12期,6月,171-85

10.Michael Storper和Bennett Harrison(1991),《灵活性、层级和区域发展:20世纪90年代工业生产系统结构的变化及其治理形式》,《研究政策》,20(5),10月407-22

11.Ash Amin和Nigel Thrift(1992),“全球网络中的新马绍尔节点”,《国际城市与区域研究》,16(4),12月,571-87

12.Michael Storper(1995),《区域经济的复苏,十年后:区域作为非贸易相互依赖的纽带》,《欧洲城市与区域研究》第2卷第3期,191-221年7月

第四部分制度方法
13.AnnaLee Saxenian(1996),《由内到外:硅谷和128号公路的区域网络和产业适应》,《城市景观:连接区域增长和社区授权》,第2(2),5月,41-60

14.Richard Florida(2002),“人才的经济地理学”,《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鉴》,92 (4),743-55

15.Meric S. Gertler(2003),“隐性知识与语境的经济地理学,或不可定义的存在缄默性”,《经济地理杂志》,第3期,第1期,75-99

16.Michael Storper和Anthony J. Venables(2004),《城市经济:面对面接触与城市经济》,《经济地理杂志》第4期,第351-70页

17.Andrés Rodríguez-Pose(2013),“制度对区域发展重要吗?”,《区域研究》,47 (7),1034-47

第五部分区域集群
18.Bjørn Asheim, Philip Cooke和Ron Martin(2006),“集群概念在区域分析和政策中的兴起:批判性评估”,《集群与区域发展:批判性反思与探索》,第一章,阿宾顿,英国:Routledge, 1 - 29

19.迈克尔·e·波特(2000),《区位、集群和公司战略》,载戈登·l·克拉克、玛丽安·p·费尔德曼和梅里克·s·格特勒(编),《牛津经济地理手册》第三部分第6节第13章,美国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253-74页

20.罗恩·马丁和彼得·桑利(2003),《解构集群:混乱的概念还是政策灵丹妙药?》,《经济地理学报》,第3期,1月5-35日

21.Maryann P. Feldman、Johanna Francis和Janet Bercovitz(2005):“在创建企业的同时创建集群:企业家与产业集群的形成”,《区域研究》,39(1),2月,129-41

22.安德斯·马尔姆伯格和多米尼克·鲍尔(2006),“真正的集群:概念头痛的一个严重案例”,见Bjørn Asheim、菲利普·库克和罗恩·马丁(编),集群与区域发展:批判性反思和探索,第三章,阿宾顿,英国:劳特利奇,50-68

23.Anders Malmberg和Peter Maskell(2006),《本土化学习的重新审视》,《成长与变化》,37(1),3月1 - 18日

24.Bjørn T. Asheim、Arne Isaksen、Roman Martin和Michaela Trippl(2017),“集群和公共政策在新区域经济发展路径中的作用”,见Dirk Fornahl和Robert Hassink(编),《集群的生命周期:一个政策视角》,第一部分,第一章,英国切尔滕纳姆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Edward Elgar出版社,13-34

第六部分,区域创新体系与政策
25.Philip Cooke(2001),《区域创新系统、集群与知识经济》,《产业与企业变革》第10期,第945-74期

26.凯文·摩根(1997),《学习型区域:制度、创新与区域更新》,《区域研究》31 (5),491-503

27.Maryann P. Feldman(2000),“区位与创新:创新、溢出和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见Gordon L. Clark、Maryann P. Feldman和Meric S. Gertler主编,《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第四部分,第8节,第19章,美国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第373-94页

28.(2002),“区域创新系统:本地“粘性”知识与全球“泛在”知识的整合”,《技术转移研究》第1期,第1期,第77-86页

29.Franz Tödtling和Michaela Trippl(2005),“一刀切?”《创新政策的区域化研究》,《创新政策的区域化》,第34期,第1203-19期

30.Bjørn T. Asheim和Meric S. Gertler(2005),“创新的地理学:区域创新系统”,见Jan Fagerberg、David C. Mowery和Richard R. Nelson(编),《牛津创新手册》第二部分,第11章,美国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291-317页

第七部分本地化和全球化
31.Harald Bathelt、Anders Malmberg和Peter Maskell(2004),“集群与知识:本地热点、全球管道与知识创造过程”,《人文地理进展》,28(1),2月31-56

32.凯文·摩根(2004),《地理学的夸张死亡:学习、邻近性与区域创新系统》,《经济地理杂志》第4期,1月3-21日

33.AnnaLee Saxenian(2005):“从人才流失到人才流动:跨国社区与印度和中国的区域升级”,《国际比较发展研究》,40(2),夏季,35-61

34.Elisa Giuliani和Martin Bell(2005),“中水平学习和创新的微观决定因素:来自智利葡萄酒集群的证据”,《研究政策》,34(1),2月47-68

35.杨伟忠(2009),“全球生产网络的区域发展与竞争动力:东亚视角”,《区域研究:亚洲的区域与区域发展》,第43期,第325-51期

第八部分,构建区域优势与智能专业化
36.Dominique Foray(2014),“从智能专业化到智能专业化政策”,《欧洲创新管理杂志》,特刊:欧洲智能专业化的研究与创新策略,17 (4),492-507

37.Ron Boschma(2014),“构建区域优势和智能专业化:两个欧洲政策概念的比较”,《意大利区域科学杂志》,特刊:智能专业化和新的欧盟凝聚力政策改革,13 (1),51-68

38.Philip McCann和Raquel Ortega-Argilés(2015),“智能专业化、区域增长及其在欧盟凝聚力政策中的应用”,《区域研究:基于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新的欧盟凝聚力政策》,49 (8),1291-302

39.Bjørn Asheim、Markus Grillitsch和Michaela Trippl(2017):“智能专业化作为经济多元化的创新驱动战略: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例子”,载Slavo Radosevic、Adrian Curaj、Radu Gheorghiu、Liviu Andreescu和Imogen Wade(编),《智能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进展》,第4章,伦敦和牛津,英国,剑桥MA和美国圣地亚哥:文献出版社,73-97

第九部分进化的观点
40.Ron A. Boschma(2004),“从进化的角度看区域竞争力”,《区域研究》,第38 (9),2001 - 14

41.罗恩·马丁(2010),“经济地理学的Roepke讲座-重新思考区域路径依赖:超越锁定与演化”,《经济地理》,86 (1),1 - 27

42.(2015),“基于演化视角的区域弹性研究”,《区域研究:演化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证进展》,49 (5),733-51

43.James Simmie(2013),“经济格局中的路径依赖和新技术路径创造”,见Philip Cooke(主编),《重构区域发展:演化、创新和转型》,第二部分,第8章,阿宾顿,英国:Routledge, 164-85页

44.Stuart Dawley, Danny MacKinnon, Andrew Cumbers和Andy Pike(2015),“政策行动主义和区域路径创造:英格兰东北部和苏格兰近海风能的促进”,《剑桥地区,经济与社会杂志》,第8(2),7月,1957 - 72

45.Arne Isaksen和Michaela Trippl(2016),“不同区域创新系统的路径发展:一个概念分析”,见Mario Davide Parrilli, Rune Dahl Fitjar和Andrés Rodríguez-Pose(编辑),创新驱动因素和区域创新战略,第一部分,第四章,美国纽约和英国阿彬顿:Routledge, 66-84页

指数












我的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