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经济的解体
这两卷书提供了关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经济崩溃的一系列观点,当时危机和对抗问题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表现。
在此期间,国内和国际政治对全球经济关系的影响比以往更为强烈。随着对国内经济表现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出现,贸易和金融成为政府政策的工具。虽然这些数字集中于整个全球经济的主要趋势,但也注意到特定经济体的发展。
在此期间,国内和国际政治对全球经济关系的影响比以往更为强烈。随着对国内经济表现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出现,贸易和金融成为政府政策的工具。虽然这些数字集中于整个全球经济的主要趋势,但也注意到特定经济体的发展。
更多的信息
贡献者
内容
更多的信息
这两卷书提供了关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经济崩溃的一系列观点,当时危机和对抗问题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表现。
在此期间,国内和国际政治对全球经济关系的影响比以往更为强烈。随着对国内经济表现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出现,贸易和金融成为政府政策的工具。虽然这些数字集中于整个全球经济的主要趋势,但也注意到特定经济体的发展。
编者的导言提供了这个复杂时期提出的主要问题的主题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经济的解体》(The解体of The World Economy Between The World Wars)的重点是这一时期新发展的理解贸易和宏观经济的概念,这将是理解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必要阅读。
在此期间,国内和国际政治对全球经济关系的影响比以往更为强烈。随着对国内经济表现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出现,贸易和金融成为政府政策的工具。虽然这些数字集中于整个全球经济的主要趋势,但也注意到特定经济体的发展。
编者的导言提供了这个复杂时期提出的主要问题的主题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经济的解体》(The解体of The World Economy Between The World Wars)的重点是这一时期新发展的理解贸易和宏观经济的概念,这将是理解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必要阅读。
贡献者
从1933年到1992年共有47条
贡献者包括:B. Eichengreen, M. Falkus, J. Foreman-Peck, H. James, C. Kindleberger, A. Milward, B. Ohlin, D. Robertson, S. Schuker, V. Timoschenko
贡献者包括:B. Eichengreen, M. Falkus, J. Foreman-Peck, H. James, C. Kindleberger, A. Milward, B. Ohlin, D. Robertson, S. Schuker, V. Timoschenko
内容
体积我
确认
介绍
第一部分:当代艺术的概述
1.亨德森(1955),《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经济史》
第二部分:贸易模式,1919-1939
2.W.A.刘易斯(1952),《1870-1960年世界生产、价格和贸易》
3.H. Tyszynski(1951),《制成品的世界贸易,1899-1950》
4.国际联盟(1942),《多边贸易体系》
5.S.格拉斯曼(1980),《国民经济开放的长期趋势》
6.M. Beenstock和P. Warburton(1983),《英国和美国经济开放的长期趋势》
7.G. harach(1977),《国际经济的分权》
8.联合国(1949),《1919-1939年的资本运动》
第三部分:国际政治和政策:两个最近的概述
9.C.P.金德尔伯格(1989),《战争之间的商业政策》(Commercial Policy Between the Wars)
10.J. Redmond(1992),《战争之间的金本位》(The golden Standard Between The Wars)
第四部分:20世纪20年代与世界经济的重建:国际主义的局限性
11.努尔克塞(R. Nurkse, 1944),《黄金交换标准》(The Gold Exchange Standard)
12.副总统Timoshenko(1933),《主要农产品的价格、生产和库存》
13.J.W.F. Rowe(1935),《人工控制计划和世界主食》
14.联合国(1947),《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卡特尔》
15.S.V.O.克拉克(1973),《1922年的谈判》
16.M.E. Falkus(1971),《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政策与美元缺口》
17.舒克(1985),《1919-1933年美国对德国的“赔款”》
18.B. Eichengreen(1980),《历史视角下的国际政策协调: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看》
19.S.N. Broadberry(198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和美国的货币相互依赖与通货紧缩》
名称索引
卷二世
确认
第一部分:新兴危机,1929-1931年
1.I. Fisher(1933),《大萧条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B. Eichengreen(1992),《重新审视大萧条的起源和本质》
3.A. Newell和J.S.V. Symons(1988),《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宏观经济学:国际比较》
4.D.威廉姆斯(1963),《1931年金融危机》
5.莫格里奇(D.E. Moggridge, 1970),《1931年金融危机:新观点》
6.乔杜里和科钦(1980),《汇率与商业周期扰动的国际传递》
7.B. Bernanke和H. James(1991),《大萧条中的金本位、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国际比较》
8.H. James(199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跨境金融流动》
9.J. Foreman-Peck, A.H. Hallet和Y. Ma(1992),《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大萧条的过渡》
第二部分:应对危机
10.霍德森(H.V. Hodson, 1933),《关税和外汇管制:逃离的斗争》(Tariffs and Exchange Control: The Struggle to Escape)
11.S. Handelsbanken(1933),《大贸易战》(The Great Trade War)
12.P.A. Gourevitch(1984),《与正统决裂: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政治经济政策回应》
13.C.A. Wurm(1989),《国际工业卡特尔、国家和政治》
14.D.麦克杜格尔和R.赫特(1954),《帝国偏好:定量分析》
15.P.克拉文(1991),《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英国国际主义的失败》
16.T.J.T. Rooth(1986),《关税和贸易谈判:20世纪30年代英-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关系》
17.A.S.米尔沃德(1981),《德意志帝国集团与国际经济》
18.L. Neal(1979),《双边清算协议的经济和金融:德国,1934-8》
19.V. Hentschel(1990),《1922年至1937年主要贸易国实际有效汇率指标》
20.B. Eichengreen和J. Sachs(1985),《20世纪30年代的汇率和经济复苏》
第三部分:贸易政策,全球经济萧条和发展中国家
21.C.H. Lee(1969),《大萧条对初级生产国的影响》
22.副总统季莫申科(1930),《1929-31年的崩溃》和《萧条的蔓延》
23.B. Eichengreen和R. Portes(1986),《20世纪30年代的债务和违约:原因和后果》(Debt and Default in 1930: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24.I.山泽(1975),《战前日本的工业增长和贸易政策》
25.C.F.D. Alejandro(1984),《20世纪30年代的拉丁美洲》
26.J.M. Campa(1990),《1930年代汇率与经济复苏:对拉丁美洲的延伸》
第四部分:当代展望
27.d·h·罗伯逊(D.H. Robertson, 1938),《国际贸易的未来》
28.R.B.布莱斯(1942),《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问题》
名称索引
确认
介绍
第一部分:当代艺术的概述
1.亨德森(1955),《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经济史》
第二部分:贸易模式,1919-1939
2.W.A.刘易斯(1952),《1870-1960年世界生产、价格和贸易》
3.H. Tyszynski(1951),《制成品的世界贸易,1899-1950》
4.国际联盟(1942),《多边贸易体系》
5.S.格拉斯曼(1980),《国民经济开放的长期趋势》
6.M. Beenstock和P. Warburton(1983),《英国和美国经济开放的长期趋势》
7.G. harach(1977),《国际经济的分权》
8.联合国(1949),《1919-1939年的资本运动》
第三部分:国际政治和政策:两个最近的概述
9.C.P.金德尔伯格(1989),《战争之间的商业政策》(Commercial Policy Between the Wars)
10.J. Redmond(1992),《战争之间的金本位》(The golden Standard Between The Wars)
第四部分:20世纪20年代与世界经济的重建:国际主义的局限性
11.努尔克塞(R. Nurkse, 1944),《黄金交换标准》(The Gold Exchange Standard)
12.副总统Timoshenko(1933),《主要农产品的价格、生产和库存》
13.J.W.F. Rowe(1935),《人工控制计划和世界主食》
14.联合国(1947),《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卡特尔》
15.S.V.O.克拉克(1973),《1922年的谈判》
16.M.E. Falkus(1971),《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政策与美元缺口》
17.舒克(1985),《1919-1933年美国对德国的“赔款”》
18.B. Eichengreen(1980),《历史视角下的国际政策协调: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看》
19.S.N. Broadberry(198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和美国的货币相互依赖与通货紧缩》
名称索引
卷二世
确认
第一部分:新兴危机,1929-1931年
1.I. Fisher(1933),《大萧条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B. Eichengreen(1992),《重新审视大萧条的起源和本质》
3.A. Newell和J.S.V. Symons(1988),《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宏观经济学:国际比较》
4.D.威廉姆斯(1963),《1931年金融危机》
5.莫格里奇(D.E. Moggridge, 1970),《1931年金融危机:新观点》
6.乔杜里和科钦(1980),《汇率与商业周期扰动的国际传递》
7.B. Bernanke和H. James(1991),《大萧条中的金本位、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国际比较》
8.H. James(199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跨境金融流动》
9.J. Foreman-Peck, A.H. Hallet和Y. Ma(1992),《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大萧条的过渡》
第二部分:应对危机
10.霍德森(H.V. Hodson, 1933),《关税和外汇管制:逃离的斗争》(Tariffs and Exchange Control: The Struggle to Escape)
11.S. Handelsbanken(1933),《大贸易战》(The Great Trade War)
12.P.A. Gourevitch(1984),《与正统决裂: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政治经济政策回应》
13.C.A. Wurm(1989),《国际工业卡特尔、国家和政治》
14.D.麦克杜格尔和R.赫特(1954),《帝国偏好:定量分析》
15.P.克拉文(1991),《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英国国际主义的失败》
16.T.J.T. Rooth(1986),《关税和贸易谈判:20世纪30年代英-斯堪的纳维亚经济关系》
17.A.S.米尔沃德(1981),《德意志帝国集团与国际经济》
18.L. Neal(1979),《双边清算协议的经济和金融:德国,1934-8》
19.V. Hentschel(1990),《1922年至1937年主要贸易国实际有效汇率指标》
20.B. Eichengreen和J. Sachs(1985),《20世纪30年代的汇率和经济复苏》
第三部分:贸易政策,全球经济萧条和发展中国家
21.C.H. Lee(1969),《大萧条对初级生产国的影响》
22.副总统季莫申科(1930),《1929-31年的崩溃》和《萧条的蔓延》
23.B. Eichengreen和R. Portes(1986),《20世纪30年代的债务和违约:原因和后果》(Debt and Default in 1930: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24.I.山泽(1975),《战前日本的工业增长和贸易政策》
25.C.F.D. Alejandro(1984),《20世纪30年代的拉丁美洲》
26.J.M. Campa(1990),《1930年代汇率与经济复苏:对拉丁美洲的延伸》
第四部分:当代展望
27.d·h·罗伯逊(D.H. Robertson, 1938),《国际贸易的未来》
28.R.B.布莱斯(1942),《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问题》
名称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