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精装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9781840640540 爱德华埃尔加出版
编辑:柴志雄,前研究资助局研究顾问,中国香港
出版时间:2000 国际标准图书编号:978 1 84064 054 0 .使用实例 程度:2120页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追溯了19世纪中叶至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本文集汇集了20世纪在这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最初发表在许多专门的国际期刊和专著上。

版权和许可

推荐图书管理员

你的细节

隐私政策

图书管理员详细信息

下载传单

打印页面

更多的信息
的一致好评
贡献者
内容
更多的信息
中国将在下个世纪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市场。当代中国根植于过去,理解当代中国经济的关键在于理解其历史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追溯了19世纪中叶至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本文集汇集了20世纪在这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最初发表在许多专门的国际期刊和专著上。

这一权威性的三卷集,加上编者的新介绍,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战前的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1949-78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1979年以来的市场导向的改革。

它将是对中国经济感兴趣的学生、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的一致好评
作为写作的来源,这三卷书为这个主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且在较早和较近期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得到了很好的维护…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工具书,令人印象深刻,通俗易懂,还有一篇精彩的社论导言。
——中国资讯(China Information)的大卫·波拉德(David Pollard

这本书是一本杰出的合集,选择得当,代表了对现代中国经济变化本质的各种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并不仅仅是时髦的。大学图书馆——最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机构开设了有关中国的课程,但却没有有关中国的专业文献——应该确保在显眼的位置展示几本三卷本,供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
——《中国季刊》罗伯特·阿什

“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或学院的图书馆来说,这本书都是很有价值的补充;事实上,一些学者可能会想把这套书放在自己的书架上。”
——《亚太商业评论》马尔科姆·沃纳

“这是一本杰出的文集。它的覆盖面非常广,历史深度也非常独特。这将是所有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的必读书目。
- Christopher Howe,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
贡献者
75条,从1955年到1998年
作者包括:R.F. Ash, A. Eckstein, M. Elvin, N.R. Lardy, J.Y. Lin, R.H. Myers, D.H. Perkins, T.G. Rawski, C. Riskin, J. Sachs
内容
内容:

体积我:
致谢•简介
第一部分过去的遗产
1.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81),《导言》
2.德怀特·h·帕金斯(1969),《改良种子、改变种植模式和新作物》和《农具、水控制和肥料》
3.马克·埃尔文(1973),《数量增长,质量停滞》
4.卡尔·里斯金(1975),《现代中国的过剩与停滞》
5.台鸿超(1989),“东方的选择:文化与经济的假设”
6.德怀特·h·帕金斯(1975),《导言:过去的永恒》
7.林毅夫(1995),《李约瑟之谜:工业革命为何不起源于中国》
8.康超(1986),《城市人口》
9.G.威廉·斯金纳(1964),《中国农村的市场营销与社会结构》
10.弗兰克·h·h·金(1965),《银行与货币体系》
第二部分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挑战的应对
11.侯志明(1965),《中国外商投资概论》
12.罗伯特·f·德恩伯格(1975),《1840-1949年外国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3.Victor D. Lippit(1978),《阶级结构与中国欠发达的发展》
14.Marion J. Levy, Jr.(1955),《中日现代化的对比因素》
15.德怀特·h·帕金斯(1967),《作为工业化障碍的政府:19世纪中国的案例》
16.Albert Feuerwerker(1958),《宽图上盘制度:官商监督》
17.罗兰·勃兰特(1989),“农业商业化的加速”
18.托马斯·g·罗斯基(1989),《制造》节录
19.吴成明(199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简论》
20.托马斯·g·罗斯基(1989),《二战前中国的经济增长》
21.Philip C.C. Huang(1985),《结论》
22.拉蒙·h·迈尔斯(Ramon H. Myers),《地主与农民》(Landlord and farmer)
名称索引

卷二:
致谢•编辑对所有三卷的介绍见第一卷
第一部分苏联的做法
1.本杰明·沃德(1980),《中国的经济发展方法》
2.罗伯特·阿什(1976),《江苏土地改革的经济方面,1949-52年》
3.肯尼斯·r·沃克(1966),《回顾的集体化:1955年秋至1956年春的“社会主义高潮”》
4.A.R.汗(1978),《中国农业的税收、采购和集体激励》
5.托马斯·g·罗斯基(1975),《中国工业体系》
6.柴志强(1981),“中国国内货币银行改革”
7.Nicholas R. Lardy(1975),《中国财政管理的集中与分散》
8.亚历山大·埃克斯坦(1966),《与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节录
第二部分毛主义战略
9.毛泽东(1977),“十大关系”
10.彼得·范·内斯和萨蒂什·瑞克(1983),《社会主义发展的困境:中国战略路线分析,1949-1981》
11.弗雷德里克·w·克鲁克(1975),《1963 - 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社制度》
12.德怀特·帕金斯(1978),《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需求》
13.Dennis L. Chinn(1979)《中国农业的团队凝聚力与集体劳动力供给》
14.石川茂(1972),《论中国的技术选择》
15.卡尔·里斯金(1978),《中国农村工业中的中间技术》
16.巴里·诺顿(Barry Naughton, 1988),《第三前线:中国内陆的国防工业化》
17.弗朗茨·舒曼(1968),《去中心化》
18.查尔斯·贝特尔海姆(1974),《社会分工的转变》
19.布伦(1975),“中国毛泽东主义和动机:工作激励”的
20.Richard E. Batsavage和John L. davvie(1978),《中国的国际贸易与金融》
21.奥黛丽·多尼桑(Audrey Donnithorne),《中国的细胞经济:文革以来的一些经济趋势》(China ' s Cellular Economy: Some Economic Trends Sinc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第三部分混合战略的成果
22.Gregory C. Chow(1993),“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23.世界银行(1985),《摘自中国:国际视野下的经济结构》
24.Thomas G. Rawski(1979),《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
25.Isabelle Tsakok(197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货膨胀控制,1949-1974”
26.阿德尔曼、孙丁(1987),《中国的经济政策与收入分配》
27.世界银行(1983年),《健康与营养》节录
28.卡尔·里斯金(Carl Riskin),《关于1959-61年中国饥荒的七个问题》(Seven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Famine of 1959-61)
29.Nicholas R. Lardy(1984),《中国的消费和生活水平,1978-83》
名称索引

第三卷:
致谢•编辑对所有三卷的介绍见第一卷
第一部分改革开放
1.哈利·哈丁(1987),《改革者的崛起》
2.德怀特·帕金斯(1994),《中国走向市场的完成》
3.罗伯特·f·阿什(1988),《农业政策的演变》
4.林毅夫(1988),《中国农业改革中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理论与实证研究》
5.林毅夫(1992),“中国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
6.威廉·伯德和艾伦·盖尔布(1991),《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乡镇、村庄和私营工业》
7.克里斯汀pw,黄(1992),“财政改革和地方工业化:改革的问题排序后毛泽东时代中国的
8.古永锵、叶嘉昌(1997),“乡镇、乡镇及民营企业成长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三个区域个案研究”
9.Gary H. Jefferson和Thomas G. Rawski(1994),《中国工业企业改革》
10.西奥多·格罗夫斯、洪永淼、约翰·麦克米兰、巴里·诺顿(1994),《中国国有企业的自主与激励》
11.蔡志强(1997),《价格制度的改革》
12.尼古拉斯·r·拉迪(Nicholas R. Lardy),《进化中的银行系统》(The Evolving Banking System)
13.梁刘(1997),“货币政策”
14.论谭基(1991),《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15.约翰·奈特和莉娜·宋(1995),《走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16.Kueh Y.Y.(1992),“外国投资与中国经济变化”
17.Nicholas R. Lardy(1995),《对外贸易和投资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其他国家的表现和教训
18.世界银行(1997),《理解现在》和《附件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19.蔡志强(1992),“中国的消费与生活水平”
20.世界银行(1997),《概览》
21.Ronald I. McKinnon(1994),“中国金融增长与宏观经济稳定,1978-1992:对俄罗斯和其他转型经济体的启示”
22.Clem Tisdell(1997),《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
23.约翰·麦克米兰和巴里·诺顿(1992),《如何改革计划经济:从中国吸取的教训》
24.杰弗里·萨克斯和吴永泰(1994),《中国、东欧和前苏联经济改革中的结构性因素》
名称索引
我的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