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
东北亚的经济发展
以任何标准衡量,过去50年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显著的。本书共四卷,汇集了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方面发表的一些最有影响力的论文。
更多的信息
的一致好评
贡献者
内容
更多的信息
以任何标准衡量,过去50年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显著的。本书共四卷,汇集了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方面发表的一些最有影响力的论文。
第一卷概述了东北亚发展背后的因素,其中包括对金融危机对每个经济体的影响的讨论。第二卷讨论了造成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制度,特别侧重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部门发展。第三卷考察了作为东北亚增长关键催化剂的外部部门和人力资本形成,并包括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的讨论。第四卷概述了工业结构和关于公共政策作用的辩论。
这一重要的收藏将受到所有对亚洲研究感兴趣的人的欢迎,包括学者、学生和政策制定者。
第一卷概述了东北亚发展背后的因素,其中包括对金融危机对每个经济体的影响的讨论。第二卷讨论了造成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制度,特别侧重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部门发展。第三卷考察了作为东北亚增长关键催化剂的外部部门和人力资本形成,并包括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的讨论。第四卷概述了工业结构和关于公共政策作用的辩论。
这一重要的收藏将受到所有对亚洲研究感兴趣的人的欢迎,包括学者、学生和政策制定者。
的一致好评
这是一个真正的台阶的收藏。四卷包含超过70篇转载文章和章节的书籍,其中许多单独的第一重要…缺乏良好期刊管理的新图书馆很可能会发现这些收藏很有吸引力。”
——Eric Jones,《商业历史
——Eric Jones,《商业历史
贡献者
72条,从1973年到2000年
作者包括:E. Chen, R. Garnaut, K. Hamada, W. Hong, K. Kojima, A.O. Krueger, P.R. Krugman, S.W.Y. Kuo, Y.C. Park, H.T. Patrick, G. Ranis
作者包括:E. Chen, R. Garnaut, K. Hamada, W. Hong, K. Kojima, A.O. Krueger, P.R. Krugman, S.W.Y. Kuo, Y.C. Park, H.T. Patrick, G. Ranis
内容
内容:
体积我
确认
介绍希瑟·史密斯
第一部分绪论和概述
1.Paul W. Kuznets(1988),“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日本、台湾和韩国”
2.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 1995),《再看东亚奇迹》
3.桑贾亚·拉尔(Sanjaya Lall, 1996),《发展范例:东亚辩论》
4.Kazushi Ohkawa和Henry Rosovsky(1973),“现代增长的轮廓”
5.爱德华·j·林肯(Edward J. Lincoln, 1988),《经济增长放缓》
6.Rudiger Dornbusch和Yung Chul Park(1987),“韩国增长政策”和“评论和讨论”
7.郭文莹(1999),“台湾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政策:过去50年”
8.林宗彪、何殷平(1981),“香港出口导向型增长与产业多元化”
第二部分经济增长与危机
A增长辩论
9.安妮·o·克鲁格(1995),《东亚经验与内生增长理论》
10.阿尔文·杨(Alwyn Young, 1995),《数字的暴政:面对东亚增长经验的统计现实》
11.Peter Drysdale和Yiping Huang(1997),“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技术追赶与经济增长”
12.Stephan Haggard(1999),《治理与增长:亚洲经济危机的教训》
B危机与应对
13.Jenny Corbett和David Vines(1999),“亚洲货币和金融危机:脆弱性、危机和崩溃的教训”
14.罗斯·加诺(Ross Garnaut),《金融危机后的东亚》(East Asia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15.朴永哲(1998),《韩国金融危机及其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
16.郭文怡、刘亦菲(1998),《台湾》
17.曾树基(1999),《香港经济:危机中的机遇?》”
名称索引
卷二世
确认
编辑对所有四卷的介绍载于第一卷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和财政政策
1.滨田光一和林文雄(1985),《战后日本的货币政策》
2.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1998),《是Baaack:日本的衰退和流动性陷阱的回归》(It ' s Baaack: Japan ' s recession and the Return of the Liquidity Trap)
3.杨雅惠(1998),“台湾货币政策与资本流动”
4.斯蒂芬·哈格德和苏珊·柯林斯(1994),《1980年代调整的政治经济学》
5.Raymond Ng和Edward Chen(1998),“货币政策在联系汇率制度下的作用:以香港为例”
6.浅子一美、伊藤隆敏、坂本一典(1991),《日本赤字的兴衰,1965-1990年》
7.黄朝喜、林世民(1991),“台湾税收政策之实证研究:1966-1988”
8.金焕淳、尹桂英(1988),“韩国的财政政策与发展”
9.彼得·海勒(1999),《亚洲老龄化:财政政策的挑战》
B储蓄与投资
10.Charles Yuji Horioka(1990),《为什么日本家庭储蓄率如此之高?》:文献调查
11.Susan M. Collins(1994),《韩国的储蓄、投资和对外平衡》
C金融业发展
12.休·t·帕特里克(1994),《比较、对比和启示》
13.Akiyoshi Horiuchi(2000),《日本的银行危机和治理问题》
14.朴永哲(1994),“韩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结构变化”
15.谢家东(1994),“台湾:金融体系的发展与结构变迁”
名称索引
第三卷
确认
编辑对所有四卷的介绍载于第一卷
第一部分对外经济关系
1.安妮·o·克鲁格(1995),《贸易在增长和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和经验教训》
一个经济一体化
2.宋运荣(1995),“分区域经济一体化:香港、台湾、华南及其他地区”
3.陈立仁、陈超、秦中(1993),“台湾对大陆间接投资的评估”
B贸易和投资
4.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 1986),《日本的贸易政策》
5.加里·r·萨克森豪斯(Gary R. Saxonhouse, 1993),《日本的贸易结构告诉我们有关日本贸易政策的什么?》”
6.小岛清(1995),《日本在东亚的直接投资动态》
7.马克·梅森(Mark Mason, 1995),《日本低水平的外来直接投资:原因、后果和补救措施》
8.《最近韩国发展中的国际因素》(1993年)
9.郭铉泰(1994),“韩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对TFP的影响”
10.薛琦、马宗达(1990),“直接外国投资与联动效应:台湾经验”
11.詹姆斯·里德尔(1992),《台湾从发展中经济体向成熟经济体转型中的国际贸易》
12.林宗彪、莫维德(1985),“香港的贸易、外国投资与发展”
第二部分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一个劳动力市场
13.加里·s·菲尔兹(Gary S. Fields, 1994),《香港、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变化中的劳动力市场条件和经济发展》
14.米歇尔·福奎因(1991),《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女性就业和人口趋势:日本和四个新兴经济体的长期比较视角——1950年至1988年》
15.Toshiaki Tachibanaki(1987),“与欧美相比,日本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16.何银平(1992),“劳工及劳工市场调整”
17.Kim Sookon和joo - ho Lee(1997),《劳资关系与人力资源开发》
B人力资本形成
18.陈洪文(1990),《美日劳动力市场的技术变革与人力资本获取》,《评论》
19.吴海丽(1991),“台湾教育与经济增长:一个成功的规划案例”
C收入分配
20.洪元泽(1981),《贸易、增长与收入分配:韩国经验》
名称索引
第四卷
确认
编辑对所有四卷的介绍载于第一卷
第一部分结构变化与发展
1.John C.H. Fei和Gustav Ranis(1974),“开放二元经济中的增长和就业模式:韩国和台湾的案例”
2.霍华德·帕克(1992),“台湾工业增长的新视角”
一个农业政策
3.吴晃(1993),《台湾农业经济的结构变化》
4.大冢庆次郎和Hayami Yujiro(1985),“日本水稻政策的目标和后果,1965-80年”
5.田永德、金永勇(2000),《韩国的土地改革、收入再分配与农业生产》
B产业政策
6.希瑟·史密斯(1995),《东亚的产业政策》
7.彼得·德赖斯代尔(Peter Drysdale),《进入日本市场的问题?》”
8.张夏准(1993),《韩国产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9.Joseph J. Stern, Kim Ji-hong, Dwight H. Perkins, and Jung-ho Yoo(1995),《成果概览》
10.尹济曹(1996),“韩国的政府干预、租金分配与经济发展”
11.希瑟·史密斯(1997),“台湾80年代的产业政策:评价”
12.陈嘉义、李贵伟(1997),“自由放任经济中的产业政策:以香港为例”
C技术政策
13.Daniel I. Okimoto(1989),“高技术的产业政策工具”
14.林正昌(1998),“台湾科技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5.丹尼斯·佛瑞德·西蒙(1996),“台湾科技的未来: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
16.金林苏(1997),“政府作为学习促进者”
D公司组织
17.史蒂芬D.普劳斯(1992),《日本的公司所有权结构》
18.保罗·谢尔德(1991),《日本公司组织的经济学与“结构障碍”辩论:批判性回顾》
19.Makoto Abe和Momoko Kawakami(1997),“韩国和台湾企业规模分布的比较”
20.刘成敏、李成顺(1997),《韩国产业组织演变与政策回应:1945-1995年》
名称索引
体积我
确认
介绍希瑟·史密斯
第一部分绪论和概述
1.Paul W. Kuznets(1988),“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日本、台湾和韩国”
2.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 1995),《再看东亚奇迹》
3.桑贾亚·拉尔(Sanjaya Lall, 1996),《发展范例:东亚辩论》
4.Kazushi Ohkawa和Henry Rosovsky(1973),“现代增长的轮廓”
5.爱德华·j·林肯(Edward J. Lincoln, 1988),《经济增长放缓》
6.Rudiger Dornbusch和Yung Chul Park(1987),“韩国增长政策”和“评论和讨论”
7.郭文莹(1999),“台湾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政策:过去50年”
8.林宗彪、何殷平(1981),“香港出口导向型增长与产业多元化”
第二部分经济增长与危机
A增长辩论
9.安妮·o·克鲁格(1995),《东亚经验与内生增长理论》
10.阿尔文·杨(Alwyn Young, 1995),《数字的暴政:面对东亚增长经验的统计现实》
11.Peter Drysdale和Yiping Huang(1997),“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技术追赶与经济增长”
12.Stephan Haggard(1999),《治理与增长:亚洲经济危机的教训》
B危机与应对
13.Jenny Corbett和David Vines(1999),“亚洲货币和金融危机:脆弱性、危机和崩溃的教训”
14.罗斯·加诺(Ross Garnaut),《金融危机后的东亚》(East Asia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15.朴永哲(1998),《韩国金融危机及其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启示》
16.郭文怡、刘亦菲(1998),《台湾》
17.曾树基(1999),《香港经济:危机中的机遇?》”
名称索引
卷二世
确认
编辑对所有四卷的介绍载于第一卷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和财政政策
1.滨田光一和林文雄(1985),《战后日本的货币政策》
2.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1998),《是Baaack:日本的衰退和流动性陷阱的回归》(It ' s Baaack: Japan ' s recession and the Return of the Liquidity Trap)
3.杨雅惠(1998),“台湾货币政策与资本流动”
4.斯蒂芬·哈格德和苏珊·柯林斯(1994),《1980年代调整的政治经济学》
5.Raymond Ng和Edward Chen(1998),“货币政策在联系汇率制度下的作用:以香港为例”
6.浅子一美、伊藤隆敏、坂本一典(1991),《日本赤字的兴衰,1965-1990年》
7.黄朝喜、林世民(1991),“台湾税收政策之实证研究:1966-1988”
8.金焕淳、尹桂英(1988),“韩国的财政政策与发展”
9.彼得·海勒(1999),《亚洲老龄化:财政政策的挑战》
B储蓄与投资
10.Charles Yuji Horioka(1990),《为什么日本家庭储蓄率如此之高?》:文献调查
11.Susan M. Collins(1994),《韩国的储蓄、投资和对外平衡》
C金融业发展
12.休·t·帕特里克(1994),《比较、对比和启示》
13.Akiyoshi Horiuchi(2000),《日本的银行危机和治理问题》
14.朴永哲(1994),“韩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结构变化”
15.谢家东(1994),“台湾:金融体系的发展与结构变迁”
名称索引
第三卷
确认
编辑对所有四卷的介绍载于第一卷
第一部分对外经济关系
1.安妮·o·克鲁格(1995),《贸易在增长和发展中的作用:理论和经验教训》
一个经济一体化
2.宋运荣(1995),“分区域经济一体化:香港、台湾、华南及其他地区”
3.陈立仁、陈超、秦中(1993),“台湾对大陆间接投资的评估”
B贸易和投资
4.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 1986),《日本的贸易政策》
5.加里·r·萨克森豪斯(Gary R. Saxonhouse, 1993),《日本的贸易结构告诉我们有关日本贸易政策的什么?》”
6.小岛清(1995),《日本在东亚的直接投资动态》
7.马克·梅森(Mark Mason, 1995),《日本低水平的外来直接投资:原因、后果和补救措施》
8.《最近韩国发展中的国际因素》(1993年)
9.郭铉泰(1994),“韩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对TFP的影响”
10.薛琦、马宗达(1990),“直接外国投资与联动效应:台湾经验”
11.詹姆斯·里德尔(1992),《台湾从发展中经济体向成熟经济体转型中的国际贸易》
12.林宗彪、莫维德(1985),“香港的贸易、外国投资与发展”
第二部分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一个劳动力市场
13.加里·s·菲尔兹(Gary S. Fields, 1994),《香港、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变化中的劳动力市场条件和经济发展》
14.米歇尔·福奎因(1991),《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女性就业和人口趋势:日本和四个新兴经济体的长期比较视角——1950年至1988年》
15.Toshiaki Tachibanaki(1987),“与欧美相比,日本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16.何银平(1992),“劳工及劳工市场调整”
17.Kim Sookon和joo - ho Lee(1997),《劳资关系与人力资源开发》
B人力资本形成
18.陈洪文(1990),《美日劳动力市场的技术变革与人力资本获取》,《评论》
19.吴海丽(1991),“台湾教育与经济增长:一个成功的规划案例”
C收入分配
20.洪元泽(1981),《贸易、增长与收入分配:韩国经验》
名称索引
第四卷
确认
编辑对所有四卷的介绍载于第一卷
第一部分结构变化与发展
1.John C.H. Fei和Gustav Ranis(1974),“开放二元经济中的增长和就业模式:韩国和台湾的案例”
2.霍华德·帕克(1992),“台湾工业增长的新视角”
一个农业政策
3.吴晃(1993),《台湾农业经济的结构变化》
4.大冢庆次郎和Hayami Yujiro(1985),“日本水稻政策的目标和后果,1965-80年”
5.田永德、金永勇(2000),《韩国的土地改革、收入再分配与农业生产》
B产业政策
6.希瑟·史密斯(1995),《东亚的产业政策》
7.彼得·德赖斯代尔(Peter Drysdale),《进入日本市场的问题?》”
8.张夏准(1993),《韩国产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9.Joseph J. Stern, Kim Ji-hong, Dwight H. Perkins, and Jung-ho Yoo(1995),《成果概览》
10.尹济曹(1996),“韩国的政府干预、租金分配与经济发展”
11.希瑟·史密斯(1997),“台湾80年代的产业政策:评价”
12.陈嘉义、李贵伟(1997),“自由放任经济中的产业政策:以香港为例”
C技术政策
13.Daniel I. Okimoto(1989),“高技术的产业政策工具”
14.林正昌(1998),“台湾科技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5.丹尼斯·佛瑞德·西蒙(1996),“台湾科技的未来: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
16.金林苏(1997),“政府作为学习促进者”
D公司组织
17.史蒂芬D.普劳斯(1992),《日本的公司所有权结构》
18.保罗·谢尔德(1991),《日本公司组织的经济学与“结构障碍”辩论:批判性回顾》
19.Makoto Abe和Momoko Kawakami(1997),“韩国和台湾企业规模分布的比较”
20.刘成敏、李成顺(1997),《韩国产业组织演变与政策回应:1945-1995年》
名称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