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
创新经济学
技术革新和组织革新对于公司和国家的竞争绩效以及对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经济学家以及最近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学家对这一经济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卷集中注意在经济学的主要期刊以及在处理科学和技术政策的期刊上发表的理论和实证工作的最重要的进展。它涵盖了所有主要的发展,包括演化理论,企业战略,路径依赖,创新扩散和范式变化。
更多的信息
贡献者
内容
更多的信息
技术革新和组织革新对于公司和国家的竞争绩效以及对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经济学家以及最近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学家对这一经济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卷集中注意在经济学的主要期刊以及在处理科学和技术政策的期刊上发表的理论和实证工作的最重要的进展。它涵盖了所有主要的发展,包括演化理论,企业战略,路径依赖,创新扩散和范式变化。
贡献者
贡献者包括:W.B. Arthur, G. Dosi, R.R. Nelson, C. Perez, N. Rosenberg, G. Silverberg, J.M. Utterback
内容
第一部分: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创新与演化模式
1.R.R.纳尔逊和S.G.温特(1974),《经济增长的新古典主义与进化理论:批判与展望》
2.艾略特(1980),《马克思和熊彼特论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一个比较重述》
3.S. Winter(1986),《关于绿箭侠和卢卡斯的评论》
4.J. Fagerberg(1987),《关于增长率差异的技术差距研究》
5.G. Silverberg、G. Dosi和L. Orsengio(即将出版),《创新、多样性和扩散:一个自组织模型》
第二部分:
创新的来源和效果
6.G. Dosi(1988),《创新的来源、过程和微观经济效应》
第三部分:
企业创新战略
7.D. Mowery(1983),《1900-1940年美国制造业产业研究中的企业内部和契约形式之间的关系》
8.D. J. Teece(1986),《从技术创新中获利:对整合、协作、许可和公共政策的影响》
9.B. Gold(1980),《工业中技术创新的采用:表面模型和复杂决策过程》
10.R. Rothwell和P. Gardiner(1988),《再创新和稳健设计:生产者和用户的利益》
11.M.A. Maidique和B.J. Zirger(1985),《新产品学习周期》
12.K. Pavitt(1984),“技术变革的部门模式:走向分类和理论”
13.F. Kodman(1986),《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日本创新》
第四部分:
面对创新型企业的选择环境
14.L. L. G. Soete(1979),《企业规模和发明活动:重新考虑的证据》
15.R. Kaplinsky(1983),《动态背景下的企业规模和技术变化》
16.E. Mansfield, M. Schwartz和S. Wagner(1981),《模仿成本和专利:实证研究》
17.E. Von Hippel(1982),“作为创新来源预测指标的创新效益的可占有性”
18.E.曼斯菲尔德(1985),《新工业技术泄漏有多快?》
19.W.B. Arthur(1989),《竞争技术、收益递增和历史事件的锁定》
20.P.A. David(1985),《Clio和QWERTY的经济学》
21.J.S.梅特卡夫(1981),《技术变革研究中的冲动和扩散》
第五部分:
创新模式,轨迹,周期和范例
22.罗森伯格(1976),《论技术预期》
23.J.M. Utterback和W.J. Abernathy(1975),《过程与产品创新的动态模型》
24.D. Sahal(1985),《技术指南和创新途径》
25.C. Perez(1985),“微电子学、长波和世界结构变化:发展中国家的新前景”
26.C.弗里曼(1984),《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创新与演化模式
1.R.R.纳尔逊和S.G.温特(1974),《经济增长的新古典主义与进化理论:批判与展望》
2.艾略特(1980),《马克思和熊彼特论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一个比较重述》
3.S. Winter(1986),《关于绿箭侠和卢卡斯的评论》
4.J. Fagerberg(1987),《关于增长率差异的技术差距研究》
5.G. Silverberg、G. Dosi和L. Orsengio(即将出版),《创新、多样性和扩散:一个自组织模型》
第二部分:
创新的来源和效果
6.G. Dosi(1988),《创新的来源、过程和微观经济效应》
第三部分:
企业创新战略
7.D. Mowery(1983),《1900-1940年美国制造业产业研究中的企业内部和契约形式之间的关系》
8.D. J. Teece(1986),《从技术创新中获利:对整合、协作、许可和公共政策的影响》
9.B. Gold(1980),《工业中技术创新的采用:表面模型和复杂决策过程》
10.R. Rothwell和P. Gardiner(1988),《再创新和稳健设计:生产者和用户的利益》
11.M.A. Maidique和B.J. Zirger(1985),《新产品学习周期》
12.K. Pavitt(1984),“技术变革的部门模式:走向分类和理论”
13.F. Kodman(1986),《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日本创新》
第四部分:
面对创新型企业的选择环境
14.L. L. G. Soete(1979),《企业规模和发明活动:重新考虑的证据》
15.R. Kaplinsky(1983),《动态背景下的企业规模和技术变化》
16.E. Mansfield, M. Schwartz和S. Wagner(1981),《模仿成本和专利:实证研究》
17.E. Von Hippel(1982),“作为创新来源预测指标的创新效益的可占有性”
18.E.曼斯菲尔德(1985),《新工业技术泄漏有多快?》
19.W.B. Arthur(1989),《竞争技术、收益递增和历史事件的锁定》
20.P.A. David(1985),《Clio和QWERTY的经济学》
21.J.S.梅特卡夫(1981),《技术变革研究中的冲动和扩散》
第五部分:
创新模式,轨迹,周期和范例
22.罗森伯格(1976),《论技术预期》
23.J.M. Utterback和W.J. Abernathy(1975),《过程与产品创新的动态模型》
24.D. Sahal(1985),《技术指南和创新途径》
25.C. Perez(1985),“微电子学、长波和世界结构变化:发展中国家的新前景”
26.C.弗里曼(1984),《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