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http://m.ingmedical.com/shop/media/catalog/product/placeholder/default/eep_forthcoming_jacket_small_4.jpg)
精装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在过去20年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已经成为宏观经济思想中最连贯的一个学派。尽管一直备受争议,但它还是占据了舞台的中心,并成为评判相互竞争的思想流派的标准。这些卷包含了新古典学派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文章,以及一些批评新古典思想的重要文章。这些卷按主题排列,从理性预期假设和一般均衡在劳动力市场的应用开始,接着是关于政府政策无效的各种新古典论点。这几卷书的核心是卢卡斯对计量经济政策的著名批判
更多的信息
的一致好评
贡献者
内容
更多的信息
在过去20年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已经成为宏观经济思想中最连贯的一个学派。尽管一直备受争议,但它还是占据了舞台的中心,并成为评判相互竞争的思想流派的标准。这些卷包含了新古典学派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文章,以及一些批评新古典思想的重要文章。这些卷按主题排列,从理性预期假设和一般均衡在劳动力市场的应用开始,接着是关于政府政策无效的各种新古典论点。这些卷的核心是卢卡斯对计量经济政策评估的著名批判,以及在计量经济技术、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等领域对它的回应。最后一部分涵盖了快速发展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型领域。
的一致好评
凯文·胡佛(Kevin Hoover)的文章是最明智的选择. . . .这是一个宝贵的资料来源,可以节省复印费用和时间。”
——休·大卫·迪克森,《经济杂志
——休·大卫·迪克森,《经济杂志
贡献者
投稿人:R.J.巴罗,D.F.亨德利,F.E.基德兰,R.E.卢卡斯,Jr., E.C.普雷斯科特,下午罗默,T.J.萨金特
内容
内容
体积我
第一部分:理性预期
J. F. Muth(1961),“理性预期和价格运动理论”
M.布雷(1982),“学习、估计和理性预期的稳定性”
M. C.洛弗尔(1986),《理性预期假设的检验》
R. E.卢卡斯(1986),《适应行为与经济理论》
第二部分:菲利普斯曲线和劳动力市场
R. E. Lucas, Jr.和L. A. Rapping(1969),“实际工资、就业和通货膨胀”
R. E. Lucas, Jr.(1972),《自然比率假说的计量经济学检验》
R. E. Lucas, Jr.(1972),《期望与货币的中立性》
R. E. Lucas, Jr.(1973),《产出通胀权衡的一些国际证据》
R. T. Froyen和R. N. Waud(1980),“产出通胀权衡的进一步国际证据”
R. J. Barro(1977),“美国的意外货币增长和失业”
d·a·斯莫尔(1979),《美国意外的货币增长和失业:评论》
R. J. Barro和Z. Hercowtz(1980),“货币存量修正和未预期的货币增长”
R. J.巴罗和M.拉什(1980),“意外的货币和经济活动”
R. E. Lucas, Jr.(1980),《货币数量理论的两个例证》
第三部分: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t·j·萨金特和n·华莱士(1976),《理性预期与经济政策理论》
菲尔普斯和泰勒(1977),“理性预期下货币政策的稳定力量”
j·b·泰勒(1979),“宏观模型中的交错工资设定”
T. J.萨金特和N.华莱士(1981),“一些令人不快的货币主义算术”
M.达比(1984),《一些令人愉快的货币主义算术》
t·j·萨金特和p·米勒(1984),《给达比的答复》
P. J.米勒(1983),“更高的赤字政策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
R. E. Lucas, Jr.(1986),《财政和货币政策原则》
R. J. Barro(1974),“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
J. M.布坎南(1974),“巴罗关于李嘉图等价定理”
G. P. O ' driscoll(1977),“李嘉图不等价定理”
D. B. Bernheim和K. Bagwell(1988),“一切都是中立的吗?””
R. J. Barro(1979),“论公共债务的确定”
N.华莱士(1981),“公开市场操作的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
T. J.萨金特和B. D.史密斯(1987),“在一些经济体中,政府货币在回报率中占主导地位的公开市场操作的无关性”
F. E.基德兰和E. C.普雷斯科特(1977),“规则而不是自由裁量权:最优计划的不一致性”
R. J.巴罗和D. B.戈登(1983),《自然利率模型中的实证货币政策理论》
R. J.巴罗和D. B.戈登(1983),《货币政策模型中的规则、自由裁量权和声誉》
S. Goldfeld(1982),“规则,自由裁量权和现实”
D.巴克斯和J.德里菲尔(1985),“通货膨胀与声誉”
D. Backus和J. Driffill(1985),“理性预期和制度变化后的政策可信度”
卷二世
第一部分:卢卡斯批判
R. E. Lucas, Jr.(1976),《计量经济政策评估:批判》
o·j·布兰查德(1987),《卢卡斯批判和沃尔克通缩》
T. F. Cooley, S. F. LeRoy和N. Raymon(1984),“计量经济政策评估:一个注释”
D. F. Hendry(1988),“计量经济学中反馈与前馈机制的全面含义”
第二部分:结构估计
T. J.萨金特(1981),《解读经济时间序列》
L. P. Hansen和K. J. Singleton(1982),“矩估计量的广义方法”
L. P. Hansen和K. J. Singleton(1982),“非线性理性预期模型的广义工具变量估计”
第三部分:风险价值计划
c·a·西姆斯(1972),《金钱、收入和因果关系》
c·a·西姆斯(1980),《宏观经济学与现实》
c·a·西姆斯(1982),《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政策分析》
t·f·库利和s·f·勒罗伊(1985),《非理论性宏观经济学:批判》
E. E.利默(1985),“因果推断的向量自回归?””
T. J.萨金特(1984),《自回归、预期和政策建议》
R. B. Litterman和I. Weiss(1985),《货币、实际利率和产出:战后美国数据的重新解释》
c·a·西姆斯(1986),“预测模型可用于政策分析吗?””
第四部分:货币的代际重叠模型
N. Wallace(1980),“菲亚特货币的世代重叠模型”
J. Bryant和N. Wallace(1979),“有息国债的无效率”
J. Bryant和N. Wallace(1984),“货币政策的价格歧视分析”;
T. J.萨金特和N.华莱士(1982),“实际票据主义与数量理论:重新考虑”
D. Laidler(1984),“关于实际票据主义的误解:对Sargent和Wallace的评论”
B. T. McCallum(1983),“重叠代模型在货币经济学中的作用”
第三卷
第一部分:基于金融的货币模型
布莱克(1970),“没有货币的世界中的银行和利率”
E.法尔纳(1980),《金融理论中的银行》
b·t·麦卡勒姆(1985),《银行放松管制、交易会计系统和计算单位:批判性回顾》
L. H. White(1984),“竞争性支付系统和计算单位”
k·d·胡佛(1988),《新货币经济学中的货币、价格和金融》
小r·e·卢卡斯(1978),《交换经济中的资产价格》
小r·e·卢卡斯(1980),《纯货币经济的均衡》
R. E.卢卡斯(1984),《金融理论中的货币》
R. E. Lucas, Jr.和N. L. Stokey(1987),《预支现金经济中的货币和利息》
第二部分:商业周期模型
小r·e·卢卡斯(1975),《商业周期的均衡模型》
R. E. Lucas, Jr.(1980),《商业周期理论的方法和问题》
小r·e·卢卡斯(1977),《理解商业周期》
F. E.基德兰和E. C.普雷斯科特(1982),“建立时间和总波动”
J. B. Long, Jr.和C. I. Plosser(1983),“真实商业周期”
S. Altug(1989),“构建时间和总波动:一些新证据”
R. G. King和C. I. Plosser(1984),“真实商业周期中的货币、信贷和价格”
e·c·普雷斯科特(1986),“先于商业周期测量的理论”
L. H.萨默斯(1986),“对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的一些怀疑观察”
e·c·普雷斯科特(1986),《对怀疑论者的回应》
R. D.罗杰森(1988),《不可分割的劳动、彩票和均衡》
g·d·汉森(1985),《不可分割的劳动力和商业周期》
b.t.麦卡勒姆(1986),《关于商业周期的“真实”和“粘性价格”理论》
M. Eichenbaum和K. J. Singleton(1986),“均衡真实商业周期理论能解释战后美国商业周期吗?””
基德兰(F. E. 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 C. Prescott, 1988),《资本的工作周及其周期性影响》
F. E.基德兰和E. C.普雷斯科特(1990),“商业周期:真实的事实和货币神话”
P. M.罗默(1986),“增加回报和长期增长”
P. M.罗默(1987),《基于专业化带来的收益增长》
小r·e·卢卡斯(1988),《论经济发展的机制》
R. G. King等人(1988),《生产、增长和商业周期:2》。新方向”
P. M.罗默(1990),“内生技术变革”
体积我
第一部分:理性预期
J. F. Muth(1961),“理性预期和价格运动理论”
M.布雷(1982),“学习、估计和理性预期的稳定性”
M. C.洛弗尔(1986),《理性预期假设的检验》
R. E.卢卡斯(1986),《适应行为与经济理论》
第二部分:菲利普斯曲线和劳动力市场
R. E. Lucas, Jr.和L. A. Rapping(1969),“实际工资、就业和通货膨胀”
R. E. Lucas, Jr.(1972),《自然比率假说的计量经济学检验》
R. E. Lucas, Jr.(1972),《期望与货币的中立性》
R. E. Lucas, Jr.(1973),《产出通胀权衡的一些国际证据》
R. T. Froyen和R. N. Waud(1980),“产出通胀权衡的进一步国际证据”
R. J. Barro(1977),“美国的意外货币增长和失业”
d·a·斯莫尔(1979),《美国意外的货币增长和失业:评论》
R. J. Barro和Z. Hercowtz(1980),“货币存量修正和未预期的货币增长”
R. J.巴罗和M.拉什(1980),“意外的货币和经济活动”
R. E. Lucas, Jr.(1980),《货币数量理论的两个例证》
第三部分: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t·j·萨金特和n·华莱士(1976),《理性预期与经济政策理论》
菲尔普斯和泰勒(1977),“理性预期下货币政策的稳定力量”
j·b·泰勒(1979),“宏观模型中的交错工资设定”
T. J.萨金特和N.华莱士(1981),“一些令人不快的货币主义算术”
M.达比(1984),《一些令人愉快的货币主义算术》
t·j·萨金特和p·米勒(1984),《给达比的答复》
P. J.米勒(1983),“更高的赤字政策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
R. E. Lucas, Jr.(1986),《财政和货币政策原则》
R. J. Barro(1974),“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
J. M.布坎南(1974),“巴罗关于李嘉图等价定理”
G. P. O ' driscoll(1977),“李嘉图不等价定理”
D. B. Bernheim和K. Bagwell(1988),“一切都是中立的吗?””
R. J. Barro(1979),“论公共债务的确定”
N.华莱士(1981),“公开市场操作的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
T. J.萨金特和B. D.史密斯(1987),“在一些经济体中,政府货币在回报率中占主导地位的公开市场操作的无关性”
F. E.基德兰和E. C.普雷斯科特(1977),“规则而不是自由裁量权:最优计划的不一致性”
R. J.巴罗和D. B.戈登(1983),《自然利率模型中的实证货币政策理论》
R. J.巴罗和D. B.戈登(1983),《货币政策模型中的规则、自由裁量权和声誉》
S. Goldfeld(1982),“规则,自由裁量权和现实”
D.巴克斯和J.德里菲尔(1985),“通货膨胀与声誉”
D. Backus和J. Driffill(1985),“理性预期和制度变化后的政策可信度”
卷二世
第一部分:卢卡斯批判
R. E. Lucas, Jr.(1976),《计量经济政策评估:批判》
o·j·布兰查德(1987),《卢卡斯批判和沃尔克通缩》
T. F. Cooley, S. F. LeRoy和N. Raymon(1984),“计量经济政策评估:一个注释”
D. F. Hendry(1988),“计量经济学中反馈与前馈机制的全面含义”
第二部分:结构估计
T. J.萨金特(1981),《解读经济时间序列》
L. P. Hansen和K. J. Singleton(1982),“矩估计量的广义方法”
L. P. Hansen和K. J. Singleton(1982),“非线性理性预期模型的广义工具变量估计”
第三部分:风险价值计划
c·a·西姆斯(1972),《金钱、收入和因果关系》
c·a·西姆斯(1980),《宏观经济学与现实》
c·a·西姆斯(1982),《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政策分析》
t·f·库利和s·f·勒罗伊(1985),《非理论性宏观经济学:批判》
E. E.利默(1985),“因果推断的向量自回归?””
T. J.萨金特(1984),《自回归、预期和政策建议》
R. B. Litterman和I. Weiss(1985),《货币、实际利率和产出:战后美国数据的重新解释》
c·a·西姆斯(1986),“预测模型可用于政策分析吗?””
第四部分:货币的代际重叠模型
N. Wallace(1980),“菲亚特货币的世代重叠模型”
J. Bryant和N. Wallace(1979),“有息国债的无效率”
J. Bryant和N. Wallace(1984),“货币政策的价格歧视分析”;
T. J.萨金特和N.华莱士(1982),“实际票据主义与数量理论:重新考虑”
D. Laidler(1984),“关于实际票据主义的误解:对Sargent和Wallace的评论”
B. T. McCallum(1983),“重叠代模型在货币经济学中的作用”
第三卷
第一部分:基于金融的货币模型
布莱克(1970),“没有货币的世界中的银行和利率”
E.法尔纳(1980),《金融理论中的银行》
b·t·麦卡勒姆(1985),《银行放松管制、交易会计系统和计算单位:批判性回顾》
L. H. White(1984),“竞争性支付系统和计算单位”
k·d·胡佛(1988),《新货币经济学中的货币、价格和金融》
小r·e·卢卡斯(1978),《交换经济中的资产价格》
小r·e·卢卡斯(1980),《纯货币经济的均衡》
R. E.卢卡斯(1984),《金融理论中的货币》
R. E. Lucas, Jr.和N. L. Stokey(1987),《预支现金经济中的货币和利息》
第二部分:商业周期模型
小r·e·卢卡斯(1975),《商业周期的均衡模型》
R. E. Lucas, Jr.(1980),《商业周期理论的方法和问题》
小r·e·卢卡斯(1977),《理解商业周期》
F. E.基德兰和E. C.普雷斯科特(1982),“建立时间和总波动”
J. B. Long, Jr.和C. I. Plosser(1983),“真实商业周期”
S. Altug(1989),“构建时间和总波动:一些新证据”
R. G. King和C. I. Plosser(1984),“真实商业周期中的货币、信贷和价格”
e·c·普雷斯科特(1986),“先于商业周期测量的理论”
L. H.萨默斯(1986),“对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的一些怀疑观察”
e·c·普雷斯科特(1986),《对怀疑论者的回应》
R. D.罗杰森(1988),《不可分割的劳动、彩票和均衡》
g·d·汉森(1985),《不可分割的劳动力和商业周期》
b.t.麦卡勒姆(1986),《关于商业周期的“真实”和“粘性价格”理论》
M. Eichenbaum和K. J. Singleton(1986),“均衡真实商业周期理论能解释战后美国商业周期吗?””
基德兰(F. E. 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 C. Prescott, 1988),《资本的工作周及其周期性影响》
F. E.基德兰和E. C.普雷斯科特(1990),“商业周期:真实的事实和货币神话”
P. M.罗默(1986),“增加回报和长期增长”
P. M.罗默(1987),《基于专业化带来的收益增长》
小r·e·卢卡斯(1988),《论经济发展的机制》
R. G. King等人(1988),《生产、增长和商业周期:2》。新方向”
P. M.罗默(1990),“内生技术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