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
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
这本重要而及时的两卷合集介绍了围绕最近发生在亚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方的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关键问题和过程,并确定了有助于避免和管理危机的程序。这些文章摘自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主要期刊。
更多的信息
的一致好评
贡献者
内容
更多的信息
这本重要而及时的两卷合集介绍了围绕最近发生在亚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方的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关键问题和过程,并确定了有助于避免和管理危机的程序。这些文章摘自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主要期刊。
国际金融架构的重建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妥协,它将新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原则结合在一起,但其本身不能完全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挑战。全球化进程助长了系统性风险,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创造秩序和稳定的努力复杂化。
《金融危机政治经济学》作为支持教学和研究的参考资源,对广泛的跨学科读者来说将是无价的。
国际金融架构的重建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妥协,它将新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原则结合在一起,但其本身不能完全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挑战。全球化进程助长了系统性风险,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创造秩序和稳定的努力复杂化。
《金融危机政治经济学》作为支持教学和研究的参考资源,对广泛的跨学科读者来说将是无价的。
的一致好评
这本优秀的两卷合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金融危机,它是一个跨学科框架,市场是社会机制,需要一个广泛的制度视角……除了预期的主题之外,还有关于治理、地区主义和市场与政治权威的文章。这种方法的广泛性使得数千页的书中可以进行多方面的辩论,这种辩论是有益的。
——美国城市大学皇后学院William K. Tabb
他说,这里有大量的信息和分析……读过这些书的读者会发现,它们对过去的新兴国家危机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同时也为下一次危机提供了大量的指引。
——约翰·卡尔维利,《商业经济学家
——美国城市大学皇后学院William K. Tabb
他说,这里有大量的信息和分析……读过这些书的读者会发现,它们对过去的新兴国家危机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同时也为下一次危机提供了大量的指引。
——约翰·卡尔维利,《商业经济学家
贡献者
47篇文章,从1979年到2003年
贡献者包括:P.G. Cerny, F. Gil-Díaz, A. Greenspan, P.B. Kenen, A.O. Krueger, P. Krugman, J.D. Sachs, G. Soros, S. Strange, R. Wade
贡献者包括:P.G. Cerny, F. Gil-Díaz, A. Greenspan, P.B. Kenen, A.O. Krueger, P. Krugman, J.D. Sachs, G. Soros, S. Strange, R. Wade
内容
内容:
体积我
确认
Roy E. Allen
第一部分问题和概念
1.里卡多·德·博尼斯、亚历山德罗·朱斯蒂尼尼和乔治·戈麦尔(1999),《银行和国家的危机和纾困:联系、类比和差异》
2.Graciela L. Kaminsky和Carmen M. Reinhart(1999),《两个危机:银行和国际收支问题的原因》
3.J.A. Kregel(1998),《衍生品和全球资本流动:对亚洲的应用》
4.布丽吉特·格兰维尔(Brigitte Granville, 1999)的《宾果还是惨败?》(Bingo or Fiasco?)全球金融形势无法得到保证
5.普雷马-钱德拉·阿图科拉拉(Prema-chandra Athukorala)和彼得·g·瓦尔(Peter G. Warr),《货币危机的脆弱性:亚洲经验的教训》(Vulnerability to a Currency Crisis: Lessons from Asian Experience)
6.菲利普·g·塞尔尼(1993),《国际金融的政治经济学》
7.Eric Helleiner(1995),《解释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让国家回归》
8.艾伦·格林斯潘(1998),《金融全球化》
9.乔纳森·尼赞(1998),《差异积累:迈向资本的新政治经济学》
10.罗伯特•韦德(Robert Wade)和弗兰克•韦内罗索(Frank Veneroso),《亚洲危机:高债务模式与华尔街-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The Asian Crisis: The High Debt Model Versus The Wall Street-Treasury-IMF Complex), 1998年出版。
11.查默斯·约翰逊(Chalmers Johnson, 1998),《东亚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冲突》(Economic Crisis in East Asia: The Clash of capitalism)
12.林玉成(Linda Y.C. Lim, 1998),《谁的‘榜样’失败了?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
13.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 1998-99),《资本主义的最后机会?》”
14.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债务的新世界》(The New World of Debt)
15.Charles Morris和Klara Parrish(1997),《在全球经济中保持金融稳定:世行1997年研讨会摘要》
第二部分模型,常见模式
16.保罗·克鲁格曼(1979),《国际收支危机模型》
17.Jesper Rangvid(2001),《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18.保罗·克鲁格曼(1999),《资产负债表、转移问题和金融危机》
19.罗伯托·马尔基翁纳蒂(Roberto Marchionatti),《论凯恩斯的动物精神》(On Keynes ' Animal Spirits)
20.罗德·克罗斯和道格拉斯·斯特拉坎(1997),《论乔治·索罗斯和经济分析》
21.Graham Bird和Ramkishen S. Rajan(2001),《新兴市场的银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危机》
22.菲利普·阿雷斯蒂斯(Philip Arestis)和默里·格利克曼(Murray Glickman)(2002),《东南亚金融危机:明斯克之路的幻灭》(Financial Crisis in Southeast Asia: diselling Illusion the Minskyan Way)
23.兰斯·泰勒(1998),《资本市场危机:自由化、固定汇率和市场驱动的不稳定》
24. Taimur Baig和Ilan Goldfajn(2002),货币危机后果的货币政策:亚洲的案例'
25.José De Gregorio和Rodrigo O. Valdés(2001),《危机传播:来自债务、龙舌兰酒和亚洲流感危机的证据》
名称索引
卷二世
确认
编辑对这两卷的介绍出现在第一卷
第一部分国家研究
1.Steven Radelet和Jeffrey D. Sachs(1998),《东亚金融危机:诊断、补救和前景》(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Diagnosis, remedy, Prospects)
2.尼古拉·布拉德、瓦尔登·贝罗和卡迈勒·马尔霍特拉(1998),《驯服四小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危机》
3.Chris Dixon(1999),《太平洋亚洲危机的发展启示:泰国的经验》
4.郑h李、李根、李康国(2002),《财阀、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危机:韩国准内部组织的转变》
5.K.S. Jomo(1998),《马来西亚Débâcle:谁的错?》”
6.Jonathan Pincus和Rizal Ramli(1998),《印度尼西亚:从橱窗到篮子》(Indonesia: From Showcase to Basket)
7.吉列尔莫·a·卡尔沃(Guillermo A. Calvo)、恩里克·g·门多萨(Enrique G. Mendoza),《轻微犯罪和残酷惩罚:墨西哥崩溃的教训》(little Crime and Cruel Punishment: Lessons from the Mexican Debacle)
8.弗朗西斯科Gil-Díaz和Agustín卡斯滕斯(1996),《一年的孤独:关于墨西哥1994-1995危机的一些朝圣者故事》
9.Geisa Maria Rocha(2002),《巴西的新依赖性》
10.尼尔罗宾逊(1999),“俄罗斯的全球经济,改革和危机”
11.Gabriel Palma(2003),《导致金融危机的“三条路线”:智利、墨西哥和阿根廷[1];巴西[2];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
第二部分国际调整和政治反应
12.Ramkishen S. Rajan(2002),《后危机时期东南亚的汇率政策选择:是否有货币篮子的理由?》”
13.Shaun Narine(2002),《余波中的东盟:东亚经济危机的后果》
14.尼科拉·菲利普斯(2000),《金融危机后的治理:重新塑造地区主义的南美视角》
15.彼得·艾肯斯(2002),《相互冲突的权威:国家、货币市场和1992-93年的汇率机制危机》
16.Xavier Freixas, Curzio Giannini, Glenn Hoggarth和Farouk Soussa(1999),《最后的贷款人:文学评论》
17. Anne O. Krueger(1998),“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呢?”
18.格雷厄姆·伯德(Graham Bird, 2001),《合适的治疗案例?》理解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持续辩论
19.西蒙·李(Simon Lee, 200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Peter B. Kenen(2002),《国际金融架构:旧问题和新举措》
21.André Cartapanis和Michel Herland(2002),《国际金融架构的重建:凯恩斯的复仇?》”
22.理查德·n·库珀(Richard N. Cooper, 2002),《国家的第11章?》”
名称索引
体积我
确认
Roy E. Allen
第一部分问题和概念
1.里卡多·德·博尼斯、亚历山德罗·朱斯蒂尼尼和乔治·戈麦尔(1999),《银行和国家的危机和纾困:联系、类比和差异》
2.Graciela L. Kaminsky和Carmen M. Reinhart(1999),《两个危机:银行和国际收支问题的原因》
3.J.A. Kregel(1998),《衍生品和全球资本流动:对亚洲的应用》
4.布丽吉特·格兰维尔(Brigitte Granville, 1999)的《宾果还是惨败?》(Bingo or Fiasco?)全球金融形势无法得到保证
5.普雷马-钱德拉·阿图科拉拉(Prema-chandra Athukorala)和彼得·g·瓦尔(Peter G. Warr),《货币危机的脆弱性:亚洲经验的教训》(Vulnerability to a Currency Crisis: Lessons from Asian Experience)
6.菲利普·g·塞尔尼(1993),《国际金融的政治经济学》
7.Eric Helleiner(1995),《解释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让国家回归》
8.艾伦·格林斯潘(1998),《金融全球化》
9.乔纳森·尼赞(1998),《差异积累:迈向资本的新政治经济学》
10.罗伯特•韦德(Robert Wade)和弗兰克•韦内罗索(Frank Veneroso),《亚洲危机:高债务模式与华尔街-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The Asian Crisis: The High Debt Model Versus The Wall Street-Treasury-IMF Complex), 1998年出版。
11.查默斯·约翰逊(Chalmers Johnson, 1998),《东亚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冲突》(Economic Crisis in East Asia: The Clash of capitalism)
12.林玉成(Linda Y.C. Lim, 1998),《谁的‘榜样’失败了?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
13.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 1998-99),《资本主义的最后机会?》”
14.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债务的新世界》(The New World of Debt)
15.Charles Morris和Klara Parrish(1997),《在全球经济中保持金融稳定:世行1997年研讨会摘要》
第二部分模型,常见模式
16.保罗·克鲁格曼(1979),《国际收支危机模型》
17.Jesper Rangvid(2001),《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18.保罗·克鲁格曼(1999),《资产负债表、转移问题和金融危机》
19.罗伯托·马尔基翁纳蒂(Roberto Marchionatti),《论凯恩斯的动物精神》(On Keynes ' Animal Spirits)
20.罗德·克罗斯和道格拉斯·斯特拉坎(1997),《论乔治·索罗斯和经济分析》
21.Graham Bird和Ramkishen S. Rajan(2001),《新兴市场的银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危机》
22.菲利普·阿雷斯蒂斯(Philip Arestis)和默里·格利克曼(Murray Glickman)(2002),《东南亚金融危机:明斯克之路的幻灭》(Financial Crisis in Southeast Asia: diselling Illusion the Minskyan Way)
23.兰斯·泰勒(1998),《资本市场危机:自由化、固定汇率和市场驱动的不稳定》
24. Taimur Baig和Ilan Goldfajn(2002),货币危机后果的货币政策:亚洲的案例'
25.José De Gregorio和Rodrigo O. Valdés(2001),《危机传播:来自债务、龙舌兰酒和亚洲流感危机的证据》
名称索引
卷二世
确认
编辑对这两卷的介绍出现在第一卷
第一部分国家研究
1.Steven Radelet和Jeffrey D. Sachs(1998),《东亚金融危机:诊断、补救和前景》(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Diagnosis, remedy, Prospects)
2.尼古拉·布拉德、瓦尔登·贝罗和卡迈勒·马尔霍特拉(1998),《驯服四小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危机》
3.Chris Dixon(1999),《太平洋亚洲危机的发展启示:泰国的经验》
4.郑h李、李根、李康国(2002),《财阀、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危机:韩国准内部组织的转变》
5.K.S. Jomo(1998),《马来西亚Débâcle:谁的错?》”
6.Jonathan Pincus和Rizal Ramli(1998),《印度尼西亚:从橱窗到篮子》(Indonesia: From Showcase to Basket)
7.吉列尔莫·a·卡尔沃(Guillermo A. Calvo)、恩里克·g·门多萨(Enrique G. Mendoza),《轻微犯罪和残酷惩罚:墨西哥崩溃的教训》(little Crime and Cruel Punishment: Lessons from the Mexican Debacle)
8.弗朗西斯科Gil-Díaz和Agustín卡斯滕斯(1996),《一年的孤独:关于墨西哥1994-1995危机的一些朝圣者故事》
9.Geisa Maria Rocha(2002),《巴西的新依赖性》
10.尼尔罗宾逊(1999),“俄罗斯的全球经济,改革和危机”
11.Gabriel Palma(2003),《导致金融危机的“三条路线”:智利、墨西哥和阿根廷[1];巴西[2];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
第二部分国际调整和政治反应
12.Ramkishen S. Rajan(2002),《后危机时期东南亚的汇率政策选择:是否有货币篮子的理由?》”
13.Shaun Narine(2002),《余波中的东盟:东亚经济危机的后果》
14.尼科拉·菲利普斯(2000),《金融危机后的治理:重新塑造地区主义的南美视角》
15.彼得·艾肯斯(2002),《相互冲突的权威:国家、货币市场和1992-93年的汇率机制危机》
16.Xavier Freixas, Curzio Giannini, Glenn Hoggarth和Farouk Soussa(1999),《最后的贷款人:文学评论》
17. Anne O. Krueger(1998),“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呢?”
18.格雷厄姆·伯德(Graham Bird, 2001),《合适的治疗案例?》理解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持续辩论
19.西蒙·李(Simon Lee, 200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Peter B. Kenen(2002),《国际金融架构:旧问题和新举措》
21.André Cartapanis和Michel Herland(2002),《国际金融架构的重建:凯恩斯的复仇?》”
22.理查德·n·库珀(Richard N. Cooper, 2002),《国家的第11章?》”
名称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