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心理学

精装

性别心理学

9781852785192 爱德华埃尔加出版
由卡罗尔·杰克林纳吉,南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洛杉矶,美国编辑
出版时间:1992年3月 国际标准图书编号:978 1 85278 519 2 程度:2280页
这主要的四卷工作提供了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最重要的文章和论文的综合和权威的选择,对性别研究的中心。每一卷是故意设计,以提供一个确定的覆盖的文献,包括一个新的介绍性文章的编辑,调查领域和提供一个综合联系的文章和论文,包括。这些卷的覆盖范围广泛,将是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在行为科学中关注性别研究的基本参考来源。

版权和许可

推荐图书管理员

你的细节

隐私政策

图书管理员详细信息

下载传单

打印页面

更多的信息
内容
更多的信息
这主要的四卷工作提供了在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最重要的文章和论文的综合和权威的选择,对性别研究的中心。每一卷是故意设计,以提供一个确定的覆盖的文献,包括一个新的介绍性文章的编辑,调查领域和提供一个综合联系的文章和论文,包括。这些卷的覆盖范围广泛,将是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在行为科学中关注性别研究的基本参考来源。
内容
体积我

致谢
介绍

第一部分历史问题

1.Leta Stetter Hollingworth(1914),《成就中与性别差异相关的可变性:一种批判》。
2.Leta Stetter Hollingworth(19160,《心理特征的性别差异》)。
3.Leta Stetter Hollingworth(1918),《心理特征的性别比较》。
4.海伦·汤普森·伍利(1910),《性心理学近期文献综述》。
5.海伦·汤普森·伍利(1914),《性心理学》。
6.安妮·阿纳斯塔西(Anne Anastasi, 1981),《性别差异:历史视角和方法论意义》(Sex Differences: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y Implications)。
7.贾尼斯·哈肯(1988),《场依赖研究:心理建构的历史分析》。

第二部分新生儿和婴儿时期

8.Elizabeth J. Aries和Rose R. Olver(1985),“在婴儿期独立自我意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未来研究方向”。
9.Thomas Gualtieri和Robert E. Hicks(1985),《选择性男性痛苦的免疫反应理论》。
10.《T Gualtieri和R E Hicks的开放同行评论》(1985),“选择性男性痛苦的免疫反应理论”。
11.Carol Nagy Jacklin和Eleanor M. Maccoby(1982),《劳动时间和后代的性别》。
12.Anneliese F. Korner(1969),“新生儿的震惊、微笑、勃起和反射吮吸与状态、性和个性相关。”
13.Anneliese F. Korner, Byron W. Brown, Elaine P. Reade, David K. Stevenson, Stephen a . Fernbach和Valerie a . Thoma(1988),《早产儿状态行为作为发展、个体和性别差异的功能》。
14.海伦·c·克雷默(Helen C. Kraemer)、安奈利斯·f·科纳(Anneliese F. Korner)、托马斯·安德斯(Thomas Anders)、卡罗尔·纳吉·杰克林(Carol Nagy Jacklin)和苏·迪米塞利(Sue Dimiceli)(1985),《产科药物与婴儿行为:重新评估》(产科药物与婴儿行为:重新评估)。
15.玛丽莲·m·麦克米伦(1979),《胎儿和新生儿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第三部分脑组织与脑损伤

16.William Kerr Hahn(1987),“大脑功能的侧化:从婴儿期到童年期”。
17.Andrew Kertesz和Thomas Benke(1989),《半球内语言组织中的性别平等》。
18.多琳木村(1987),“是男子和女子的大脑真的不一样?”
19.Richard S. Lewis和Lois Christiansen(1989),“正常人语言和实践功能的功能表征中的半球内性别差异”。
20.珍妮特·麦格隆(1980),“人脑不对称的性别差异:述评”
21.Parley W. Newman, Karin Bunderson和Robert H. Brey(1985),《口吃者和正常人的脑干电反应:性别、耳朵和恢复》。
22. L. Pizzamiglio,A. Mammucari和C.拉扎诺(1985),“用于在脑组织中恢复在失语症性别差异的证据”。
23.Martha Taylor Sarno, Antonio Buonaguro和Eric Levita(1985),《性别与中风后失语症的恢复》。
24.Mirna I. Vrbancic和James L. Mosley(1988),“大脑半球侧化的性别相关差异:身体成熟的功能。”

第四部分成熟和运动发育

25.Peter H. Buschang, Robert M. Baume, G. Gisela Nass(1983),“4至16岁男性和女性的颅面生长成熟梯度”。
26.雷切尔K.克利夫顿,简Gwiazda,约瑟夫A鲍尔,玛莎G. Clarkson和理查德M.举行(1988),“成长过程中头部婴儿期:启示声源定位”
27.杰瑞·r·托马斯(Jerry R. Thomas)和凯伦·e·弗兰奇(Karen E. French)(1985),《运动表现的年龄性别差异:元分析》(Gender Differences Across Age in Motor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28.Frank L. Smoll和Robert W. Schutz(1990),《量化身体表现中的性别差异:一个发展的观点》。
29.沃伦O.伊顿和Lesley里德恩斯(1986),“性别差异在人类运动活动水平。”
30.保M.公爵,J.梅里尔·卡史密斯,丹尼斯·詹宁斯,约翰·A·马丁,桑福德M.多恩布什,露丝T.格罗斯和Bryna西格尔-戈雷利克,“早期和晚期性成熟青春期教育相关因素。”
31.劳埃德G.堪,蒂莫西C.戴维和伦道夫K.公园(1985),“常设身高和情报的纵向Corellation分析。”
32.保Rantakillio,L·冯·温特和海伦娜马基宁(1985),“社会背景在生命的第一年,它与后来智力相关的精神运动发育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33.Deborah P. Waber, Madeline B. Mann, James Merola和Patricia M. Moylan(1985),《青春期早期的身体成熟率和认知表现:纵向研究》(Physical mature Rate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Early Adolescence: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第五部分荷尔蒙与行为

34.乔·安Finegan,贝蒂巴特曼和P.Y.黄(1989),“一个窗口进行产前性激素影响的产后发展的研究。”
35.Anke A. Ehrhardt(1985),《性别的心理生物学》。
36.卡罗尔·纳吉·杰克林(Carol Nagy Jacklin)、卡伦·汤普森·威尔科克斯(Karen Thompson Wilcox)和埃莉诺·e·麦考比(Eleanor E. Maccoby)(1988),《六岁时新生儿性类固醇激素与认知能力》(birth sex类固醇hormone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at six Years)。
37.Elizabeth J. Susman, Gale inof - germain, Editha D. Nottelmann, D. Lynn Loriaux, Gordon B. Cutler, Jr.和George P. Chrousos(1987),《青少年的荷尔蒙、情绪倾向和攻击属性》。
38.Elizabeth J. Susman, E.D. Nottlemann, G.E. Inoff-Germain, L.D. Dorn, G.B. Cutler, D.L. Loriaux, G.P. Chrousos(1985),“相对激素水平与青少年身体发育和社会情绪行为的关系”
39.J. Brooks-Gunn和Michelle P. Warren(1989),《生物学和社会对年轻少女负面影响的贡献》。
40.米歇尔·沃伦(Michelle P. Warren)和j·布鲁克斯-冈(J. Brooks-Gunn)(1989),《青春期的情绪和行为:荷尔蒙因素的证据》(Mood and Behavior at Adolescence: Evidence for hormone Factors)。
41.威廉·哈扎德(William R. Hazzard, 1986),《寿命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基础》。

名称索引


第II卷

确认
介绍

第一部分方法和概念问题

1.厄尔·r·卡尔森和雷·卡尔森(1960),《人格研究中的男性和女性受试者》。
2.爱丽丝·h·伊格利(Alice H. Eagly, 1987),《报告性别差异》。
3.爱丽丝·h·伊格利(Alice H. Eagly, 1990),《关于报告性别比较的好处》。
4.珍妮特·希布利·海德(1990),《性别差异的元分析和心理学》。
5.Nancy M. Henley(1985),《心理学与性别》。
6.卡罗尔·纳吉·杰克林(Carol Nagy Jacklin, 1981),《性别相关差异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gender - related Differences)。
7.洛林B.代码(1981),“是能知认识论重大的性别?
8.Rachel T. hare - musttin和Jeanne Marecek(1988),《差异的意义:性别理论、后现代主义和心理学》。
9.英格K. Broverman,唐纳德M. Broverman,弗兰克E.克拉克森,保罗索恩罗森克兰兹S.和Susan R.沃格尔(1970),“性别角色定型和心理健康的临床判断。”
10.英奇k . Broverman苏珊雷蒙德•沃格尔唐纳德·m·Broverman弗兰克·e·克拉克森和保罗·s . Rosenkrantz(1972),“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当前鉴定”。
11.Thomas A. Widiger和Shirley A. Settle(1987),《Broverman et al Revisited: An artificial Sex Bias》。


第二部分认知能力

12.艾伦·法因戈尔德(Alan Feingold, 1988),《认知性别差异正在消失》。
13.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和唐纳德·鲁宾(Donald B. Rubin)(1982),《评估性别认知差异的进一步元分析程序》。
14.珍妮特·希布利·海德和马西娅·c·林(1988),《语言能力的性别差异:元分析》。
15.玛西亚C.属和Anne C.彼得森(1985),“在空间能力性别差异的产生及表征:荟萃分析。
16.珍妮特·希布利·海德、伊丽莎白·芬内玛和苏珊·j·拉蒙(1990),《数学成绩的性别差异:元分析》。
17.梅雷迪思·m·金博尔(Meredith M. Kimball),《女性数学成绩的新视角》(A New Perspective on Women’s Math Achievement)。
18.卡米拉·佩尔松·本博(Camilla Persson Benbow)和朱利安·c·斯坦利(Julian C. Stanley)(1980),《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Sex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al Ability)。事实或工件?”
19.卡米拉·佩尔松·本博(Camilla Persson Benbow)和朱利安·c·斯坦利(Julian C. Stanley)(1982),《数学推理能力的性别差异在高中和大学的影响:纵向视角》。
20.卡米拉Persson的本博和Julian C.斯坦利(1983),“在数学能力性别差异:更多的事实”
21.Jacquelynne E. Parsons, Terry F. Adler和Caroline M. Kaczala(1982),“成就态度和信念的社会化:父母的影响”。
22.Jacquelynne E. Parsons, Caroline M. Kaczala和Judith L. Meece(1982),“成就态度和信念的社会化:课堂影响”。
23. Jacquelynne S.埃克勒斯和贾尼斯雅各布(1986),“社会力量塑造数学态度和性能”。


第三部分社会化

24.休·利顿和大卫·罗姆尼(1991),《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不同社会化:元分析》。
25.David C. Bellinger和Jean Berko Gleason(1982),《父母对幼儿指令中的性别差异》。
26.埃丝特·布兰·格雷夫(Esther Blan Greif, 1980),《亲子对话中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27.凯伯西和班杜拉(1984),“性别恒常和社会功率对性连锁建模的影响。”
28.戴维·佩里(David G. Perry)和凯·布西(Kay Bussey)(1979),《性别差异的社会学习理论:模仿很有生命力》(Th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mitation is Alive and Well)。
29.富康一柴捆(1985),“变化有关早期性别角色发展思路。”
30.桑德拉Lipsitz贝姆(1981),“性别图式理论:性别打字的认知帐户”。
31.Sandra Lipsitz Bem(1983),“性别图式理论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在性别图式社会中抚养性别不确定的儿童”。
32.Nancy Eisenberg, Karlsson Roth, Karyl A. Bryniarski和Edward Murray(1984),《身高与儿童实际和归因的社会和认知能力之间关系的性别差异》。
33.Lynn S. Liben和Margaret L. Signorella(1980),“与性别相关的图式和儿童的建设性记忆”。
34.卡罗尔·林恩·马丁(Carol Lynn Martin)和小查尔斯·哈尔沃森(Charles F. Halverson, Jr.)(1981),《儿童性别类型和刻板印象的图式加工模型》(A Schematic Processing Model of gender typing and Stereotyping in Children)。
35.卡罗尔·林恩·马丁和Charles F.霍尔沃森,小(1983年),“性别打字架构对幼儿记忆的影响。”

第四部分道德发展

36.卡罗尔·吉利根(1977年),“在不同的声音:女性观念的自我和道德的。”
37.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和简·阿塔努奇(Jane Attanucci)(1988),《两个道德取向:性别差异和相似性》(Two Moral orientation: Gende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y)。
38.米凯拉·迪·李奥纳多(Micaela Di Leonardo, 1987),《纸牌和节日的女性世界:女性、家庭和亲属关系的作用》(The Female World of Cards and Holidays: Women, Families and The Work of亲属关系)。
39.斯蒂芬·j·托马(Stephen J. Thoma, 1986),《对道德问题理解和偏好的性别差异估计》(estimate Gender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Preference of Moral Issues)。
40.莫琳·罗斯·福特(Maureen Rose Ford)和卡罗尔·罗特·洛厄里(Carol Rotter Lowery)(1986),《道德推理中的性别差异:正义诉讼和关怀取向的比较》(Gender Differences in Moral Reasoning: A Comparison of the Sue of Justice and Care Orientations)。
41.Janet P. Boldizar, Kenneth L. Wilson和Deborah Kay Deemer(1989),《性别,生活经验和道德判断的发展:一个过程导向的方法》。
42.琳达·k·科伯凯瑟琳Greeno和埃莉诺·e·Maccoby Zella仅有卡罗尔·b·堆栈和卡罗尔吉利根(1986),“在一个不同的声音:一个跨学科论坛”。

名称索引


第三卷

确认
介绍

我的个性

1.Alice H. Eagly和Maureen Crowley(1986),《性别和帮助行为:社会心理学文献的元分析综述》。
2.爱丽丝H. Eagly和Blair T.约翰逊(1990),“性别与领导风格的Meta分析。”
3.南希·艾森伯格和兰迪·列侬(1983),《移情和相关能力的性别差异》。
4.埃莉诺·麦考比(Eleanor Maccoby, 1990),《性别与关系:发展的解释》(Gender and Relationships: A development Account)。
5.Tomi-Ann Roberts和Susan Nolen-Hoeksema(1989),《对评估性反馈反应的性别差异》。
6.Irene Hanson Frieze, Bernard E. Whitely, Jr., Barbara Hartman Hanusa和Maureen C. McHugh(1982),《成功和失败因果归因的性别差异理论模型评估》。
7.汉娜·勒曼(Hannah Lerman, 1986),《从弗洛伊德到女权主义人格理论:从那里走到这里》(From Freud to Feminist Personality Theory: Getting Here From There)。
8.珍妮特·斯宾塞(Janet T. Spence)和罗伯特·l·海姆里奇(Robert L. Helmreich)(1979),《不同年龄段男性和女性性格特征和性别角色态度的比较》。
9.玛丽莉·c·泰勒和朱迪思·a·霍尔(1982),《心理双性同体:理论、方法和结论》。


第二部分精神健康和精神病理学

10.Susan Nolen-Hoeksema(1987),《单极抑郁的性别差异:证据和理论》。
11.丹尼斯·坎德尔和马克·戴维斯(1982),《青少年抑郁情绪的流行病学:一项实证研究》。
12.贾尼丝C. Stapley和珍妮特M.哈维兰(1989),“超越抑郁症:性别差异在正常青少年。情感体验”
13.丽娜·l·雷佩蒂(Rena L. Repetti)和费·克罗斯比(Faye Crosby)(1984),《性别与抑郁症:探索成人角色解释》(Gender and Depression: Exploring the Adult Role Explanation)。
14.Rena L. Repetti, Karen A. Matthews和Ingrid Waldron(1989),《就业和妇女健康:有偿就业对妇女身心健康的影响》。
15.吉尔M. Goldstein和布鲁斯G.链路(1988),“性别和精神分裂症的表达”。
16.A. James和E. Taylor(1990),《儿童期多动综合症中的性别差异》。


第III部POWER / AGGRESSION /层次

17.珍妮特·希布利·海德(Janet Shibley Hyde, 1984),《攻击性的性别差异有多大?》发展分析。
18.Alice H. Eagly和Valerie J. Steffen(1986),《性别与攻击性行为:社会心理学文献的元分析综述》。
19.约翰·哈根,约翰·辛普森和A.R.吉利斯(1987),“类的家庭:性别的电源控制理论和犯罪”
20.Belle Rose Ragins和Eric Sundstrom(1989),《组织中的性别与权力:纵向视角》(Gender and Power in Organizations: 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21.Linda D. Molm(1985),《性别与权力使用:行为和感知的实验分析》。
22.John F. Dovidio, Clifford E. Brown, Karen Heltman, Steve L. Ellyson和Caroline F. Keating(1988),《性别相关任务讨论中的男女权力表现:多渠道研究》。
23.Gloria Cowan, Joan Drinkard和Laurie MacGavin(1984),“目标、年龄和性别对权力策略使用的影响”。
24.Beverly I. Fagot, Mary D. Leinbach和Richard Hagan(1986),《性别标签和性别类型行为的采用》。
25.戴维·g·温特(David G. Winter),《女人和男人的权力动机》(The Power Motive in Women - and Men)。
26.大卫·利萨克(David Lisak),《性侵犯、男子气概和父亲》(Sexual Aggression, Masculinity, and Fathers)。

名称索引


第四卷

确认
介绍

第一部分非语言交流

1.南希M.亨利(1973),“状态和性别:了一些麻烦观察。”
2.Nancy M. Henley(1974),《权力、性和非语言沟通》。
3.雪莉·韦茨(Shirley Weitz)(1976),《非语言交际中的性别差异》。
4.卡罗尔·W·肯尼迪和卡尔·卡姆登(1983),“中断和非语言的性别差异。”
5.贝拉M. DePaulo,朱莉I.石和G.丹尼尔拉西特(1985),“告诉逢迎谎言:目标性与目标吸引力上语言和非语言成功欺骗的影响。”
6.Janis F. Andersen, Peter A. Andersen和Myron W. Lustig(1987),“异性接触回避:一个国家的复制和扩展。”
7.朱迪思·霍尔(Judith A. Hall, 1978),《解码非语言线索中的性别效应》。
8.帕特里夏·诺勒和辛西娅·加洛瓦(1986),《在婚姻中传递情感信息:非语言行为、性和清晰的沟通》。
9.Cecilia L. Ridgeway, Joseph Berger和LeRoy Smith(1985),《非语言线索和地位:一种期望状态方法》。


第二部分自我表露

10.詹姆斯·p·格雷斯比(James P. Grigsby)和唐纳德·威瑟利(Donald Weatherley)(1983),《自我表露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和性别角色差异》。
11.琳达·奥什娜·拉文(Linda Olshina Lavine)和约翰·p·隆巴多(John P. Lombardo)(1984),《自我表露:作为性别角色范畴的功能,对父母和好友的亲密和非亲密透露》(Self-Disclosure: Intimate and Nonintimate disclosure to Parents and Best Friends as a Function of Bem Sex-Role)。
12.艾伦·t·刘易斯和帕特丽夏·r·麦卡锡(1988),《自我表露的感知与性别相关变量的关系》。
13.Jeanne M. Tschann(1988),《成人友谊中的自我表露:性别和婚姻状况的差异》(Self-Disclosure in Adult Friendship: Gender and Marital Status Differences)。
14.Sandra Petronio和Judith N. Martin(1986),《披露私人信息的后果:性别差距》。
15.大卫R.谢弗和J.柯比奥格登(1986),“关于在自披露的性别差异在熟人过程:预期的未来交互中的作用”
16.Sandra Petronio, Judith Martin和Robert Littlefield(1984),《自我披露的先决条件:一个性别问题》。
17.Dalmas a . Taylor和Melissa Hinds(1985),“揭示互惠和喜好作为性别和人格的功能”。
18.丽贝卡J.韦尔奇克莱因(1989),“亲密的政治:成本和效益在男性女性二元组确定披露亲密”


第三部分性别歧视语言

19.Janice Moulton, George M. Robinson和Cherin Elias(1978),《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偏见:不存在的“中性”代词》。
20.Wendy Martyna(1980),《超越“他/人”方法:非性别歧视语言的案例》(Beyond the“He/Man”Approach: the Case for Nonsexist Language)。
21.约翰·布里尔和谢丽尔·兰克特里(1983),《语言中的性别偏见对性别角色的相关影响》。
22.米科尔·c·汉密尔顿(Mykol C. Hamilton)(1988),《使用男性化的泛型:泛型的他是否增加了用户形象中的男性偏见?”
23.艾丽卡·怀斯(Erica Wise)和珍妮特·拉弗蒂(Janet Rafferty),《性别偏见和语言》(Sex Bias and Language)。
24.珍妮特·希布利·海德(Janet Shibley Hyde),《儿童对性别歧视语言的理解》(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exist Language)。

第四部分性别与语言

25.弗朗西丝·福克斯·沙克特(Frances Fuchs Schachter)、艾伦·肖尔(Ellen Shore)、罗伯特·霍达普(Robert Hodapp)、苏珊·查尔芬(Susan Chalfin)和卡罗尔·邦迪(Carole Bundy)(1978),《女孩早说话吗?》:幼儿说话的平均长度。”
26.艾丽西亚·斯金纳·库克,珍妮特·j·弗里茨,芭芭拉·l·麦康纳克和克丽丝·维斯佩拉斯(1985),《语言功能使用中的早期性别差异》。
27.迈克尔·米勒,罗德尼A.雷诺兹和Ronald E.坎布拉(1987),“性别与文化对语言强度的影响。”
28.罗宾·拉科夫(Robin Lakoff, 1973),《语言和女人的地方》(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29.Anthony Mulac, John M. Wiemann, Sally J. Widenmann和Toni W. Gibson(1988),《男女语言差异和对同性和混合性别的影响:性别关联的语言效应》。
30.凯瑟琳·奎娜,约瑟夫·a·温加德和亨利·g·贝茨(1987),《人感知中的语言风格和性别刻板印象》。
31.克里斯托弗·j·扎恩(Christopher J. Zahn, 1989),《男性和女性语言不同评估的基础:来自转录对话评分的证据》。
32.辛西娅·s·伯格格拉夫(Cynthia S. Burggraf)和艾伦·l·西拉斯(Alan L. Sillars)(1987),《婚姻沟通中的性别差异的批判性检验》。
33.辛西娅·福克斯·爱泼斯坦(Cynthia Fuchs Epstein, 1986),《象征的隔离:女人和男人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相似和差异》。

第五部分“性别”一词

34.罗达·凯斯勒·昂格(Rhoda Kesler Unger, 1979),《重新定义性和性别》(Toward a Redefinition of Sex and Gender)。
35.Kay Deaux(1984),“从个体差异到社会类别:对性别十年研究的分析”。
36.凯·多尔和布伦达·梅杰(1987),《将性别置于背景中:性别相关行为的互动模型》。
37.坎迪斯西和Don H.齐默尔曼(1987),“做性别”。

名称索引
我的购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