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在亚洲

精装

贸易在亚洲

9781783479481 爱德华埃尔加出版
理查德Pomfred,Adelaide大学,澳大利亚大学和兼职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洛尼亚中心,意大利
出版时间:2015 ISBN:978 1 78347 948 1 程度:704页
这一综合收集汇集了增加了我们对亚洲贸易的理解的贡献。早期辩论集中在将全球经济作为出口商加入高收入国家的优缺点,而亚洲内部的贸易是轻微的。然而,越来越多地跨越亚洲边界溢出,随着生产链变得更加复杂的关注已转向亚洲国际贸易组织,特别是全球或区域价值链的运作。编辑的原始介绍审查了更广泛的文学,其中主要贡献通常出现在区域出版物中,工作文件或其他可能难以访问的商店。

版权和许可

推荐图书管理员

你的细节

隐私政策

图书管理员详细信息

下载传单

打印页面

更多信息
贡献者
内容
更多信息
这一综合收集汇集了增加了我们对亚洲贸易的理解的贡献。早期辩论集中在将全球经济作为出口商加入高收入国家的优缺点,而亚洲内部的贸易是轻微的。然而,越来越多地跨越亚洲边界溢出,随着生产链变得更加复杂的关注已转向亚洲国际贸易组织,特别是全球或区域价值链的运作。编辑的原始介绍审查了更广泛的文学,其中主要贡献通常出现在区域出版物中,工作文件或其他可能难以访问的商店。
贡献者
25篇文章,约会于1961年至2012年
贡献者包括:P. Athukorala, P. Drysdale, G. Gereffi, K. Kojima, J. Menon, M. Pangestu, P. Petri, M. Plummer, H. Soesastro, C.S. Yue

内容
内容:

致谢

简介理查德Pomfreet.

第一部分鹅和鹅
1. Kaname Akamatsu(1961),“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增长理论”,审查世界经济学,86(3),196-217

2. Kiyoshi Kojima(2000),“飞鹅”模型亚洲经济发展模式:起源,理论扩展和区域政策含义,亚洲经济学杂志,11(4),秋季,375-401

3. James Riedel (1988),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Doing What Comes Naturally?’, in Helen Hughes (ed.), Achieving Industrialization in East Asia, Chapter 1,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8, references

第二部分第二代
4.威廉·克莱尔(1982年),'东亚发展模式是否可以推广?“,世界发展,10(2),2月,81-90

5. Gustav Ranis(1985),'东亚发展模式是否可以推广?评论',世界发展,13(4),4月,543-5

6.世界银行(1993),“概述:奇迹的创造”,载于《东亚奇迹: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纽约,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为世界银行出版,1-26,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开放的好处
7. Mary Amiti和Jozef Konings(2007年),“贸易自由化,中级投入和生产力: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证据”,美国经济评论,97(5),12月16日,1611-38

8. Bee Yan Aw, Sukkyun Chung and Mark J. Roberts (2000), ‘Productivity and Turnover in the Export Market: Micro-Level Evidence from the Republic of Korea and Taiwan (China)’,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4 (1), January, 65–90


第四部分分包和其他制度创新
9. G.K.Helleiner(1973年),“来自欠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出口,经济杂志,83(329),3月21日至47日

10. Gary Gereffi(1999),“服装商品链中的国际贸易和产业升级”,国际经济学杂志,48(1),6月,37-70

第五部分次区域区域
11.贾小岳、李曹原(1993),“次区域经济区:亚太发展的新动力”,C. Fred Bergsten和Marcus Noland(编著),太平洋动力与国际经济体系,第七章,华盛顿特区:国际经济研究所与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处合作,225-69

12.Richard Pomfret(1996),《次区域经济区域》,Bijit Bora和Christopher Findlay(编著),《区域一体化与亚太》,第14章,牛津大学出版社,墨尔本,207-22,参考文献

13.Christopher M. Dent和Peter Richter(2011),“次区域合作与发展性区域主义:东盟东部增长区的案例”,当代东南亚,33(1),4月29-55

第六部分区域一体化
14.Peter A. Petri(1993),《东亚贸易区:一个分析的历史》,Jeffrey A. Frankel和Miles Kahler(编著),《地区主义和竞争:日本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竞争》,第一章,芝加哥,IL和伦敦,英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1-52

15.Peter Drysdale, Andrew Elek和Hadi Soesastro(1998),“开放的区域主义:亚太一体化的本质”,在Peter Drysdale和David Vines(编著),欧洲,东亚和亚太经合组织:一个共同的全球议程?澳大利亚:剑桥大学出版社,第103-35章

16.M. Kabir Hassan(2001),《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是一个可行的经济集团吗?》《亚洲经济研究》,第2期,第12期,第263-90页

17.贾扬·梅农(2007),《双边贸易协定》,《亚太经济文献》,21(2),11月29-47日

18.理查德·庞弗雷特(Richard Pomfret)(2009),《亚太地区的地区主义:有多广,有多深?》《韩国经济》,第3期,第10期,第285-306页

19.John Ravenhill(2009),《东亚地区主义:无事生非?,《国际研究评论》第35期,增刊,215-35年2月


第七部分东盟
20. Mari Pangestu,Hadi Soesastro和Mubariq Ahmad(1992),“新看看东盟经济合作”,东盟经济公报,8(3),3月,333-52

21. Miriam Manchin和Annette O. Pelkmans-Balaoing(2008),'没有皇帝的衣服:分析东盟的优惠关税,亚洲经济学,19(3),6月,213-23

22.彼得A. Petri,Michael G. Plummer和Fan Zhai(2012),'东盟经济共同体:一般均衡分析',亚洲经济杂志,26(2),93-118

第VIII部分RVCS和GVCS
23.纪尧姆·高利埃(Guillaume Gaulier), Françoise Lemoine and Deniz Ünal-Kesenci(2007),“中国的崛起与亚洲贸易流动的重组”,《中国经济评论》,18 (3),209-43

24. PREMA-CHANDRA ATHUKORALA(2008),“新加坡和东盟在新的区域劳动部门,新加坡经济审查,53(3),12月479-508

25. Prema-Chandra Athukorala(2011),'东亚的生产网络和贸易模式:区域化或全球化?',亚洲经济论文,10(1),冬季/春季,65-95

指数





我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