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精装

社会心理学

9781852784225 爱德华埃尔加出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生埃里奥特·阿伦森教授、心理学教授兼导演Anthony R. Pratkanis教授编辑
出版时间:1993 国际书号:978 1 85278 422 程度:1968页
这个主要的参考工作是一个集合超过125最好的,最重要的和有影响力的文章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三卷集提供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全面概述,包括社会认知,归因,态度,自我,从众,说服,群体,侵略,吸引力,种族主义和研究方法等主题。每一篇文章的选择都是基于其对社会心理学知识进步的贡献,并为读者提供社会心理学每个主要子领域(主题)的最佳文章的代表性样本。

版权和许可

向图书管理员推荐

你的细节

隐私政策

图书管理员详细信息

下载传单

打印页面

更多信息
的一致好评
内容
更多信息
这个主要的参考工作是一个集合超过125最好的,最重要的和有影响力的文章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三卷集提供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全面概述,包括社会认知,归因,态度,自我,从众,说服,群体,侵略,吸引力,种族主义和研究方法等主题。每一篇文章的选择都是基于其对社会心理学知识进步的贡献,并为读者提供社会心理学每个主要子领域(主题)的最佳文章的代表性样本。

社会心理学涵盖了70多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包括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章和注定成为该领域经典的当代作品。它将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来源,那些教学研究生研讨会,以及为社会心理学领域提供一个深入概述而寻求初级资源的通才。
的一致好评
“心理学批评著作国际图书馆,社会心理学卷-一套精心挑选的重要贡献,与优秀的SPSSI收藏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同时,这次收藏比以往那些有价值的收藏更加广泛和全面。以照片复制的形式出版这些作品的决定,使它们作为学术资源特别有用。”
——安东尼·格林沃尔德,美国华盛顿特区政府

“社会心理学的老师和学生们会很高兴第一次有了这些原创文章和章节的资源,这些文章和章节塑造了他们学科的智力方向。”Aronson和Pratkanis从数十种美国和欧洲期刊中精选了最有影响力的材料,这些材料揭示了社会心理学的本质,其复杂而丰富。在涵盖这三卷的19个独立类别中,作者组织了大量现成的信息,使其有可能被证明是经常使用的无价的参考工作。”
——菲利普·津巴多,美国斯坦福大学
内容
内容:
致谢
导论: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第一卷
第一部分:社会知觉与判断
1.威廉·i·托马斯和弗洛里安·兹纳尼埃基(1947),《形势的定义》
2.S.E.Asch(1946),“形成人格印象”
3.Norman H.Anderson(1965),“使用广义顺序效应范式的人格印象形成中的首要效应”
4.Carl I. Hovland和Muzafer Sherif(1952),“态度测量的判断现象和量表:瑟斯顿量表中的项目置换”
5.Lee Ross,David Greene和Pamela House(1977),“虚假共识效应:社会认知和归因过程中的自我中心偏见”
6.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1973),《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差》
7.David L. Hamilton和Robert K. Gifford(1976),《人际知觉中的错觉相关:刻板印象判断的认知基础》
8.巴鲁克·费施霍夫(Baruch Fischhoff, 1975),《后见之明=/远见》。不确定性下结果知识对判断的影响
9.Paul M. Herr(1986),《启动的后果:判断和行为》
10.E. Tory Higgins, Gillian A. King和Gregory H. Mavin(1982),“个体构念可及性与主观印象和回忆”
11.Elizabeth K. Dreben, Susan T. Fiske和Reid Hastie(1979),“评价信息和项目信息的独立性:基于行为的印象形成中的印象和回忆顺序效应”
第二部分:社会认知与记忆
12.雪莱·e·泰勒和詹妮弗·克罗克(1981),《社会信息加工的原理基础》
13.Reid Hastie和Purohit Anand Kumar(1979),《人的记忆:作为行为记忆组织原则的人格特征》
14.John W. Howard和Myron Rothbart(1980),《内群和外群行为的社会分类和记忆》
15.迈克尔·罗斯,凯茜·麦克法兰和加思·j·o·弗莱彻(1981),《态度对个人历史回忆的影响》
16.Robert B. Zajonc(1960),《沟通中的认知调节过程》
17.Renneé Weber和Jennifer Crocker(1983),《刻板印象信念修正中的认知过程》
18.Murray G. Millar和Abraham Tesser(1986),“思维诱导的态度改变:图式结构和承诺的影响”
19.菲利普·e·泰特洛克(1986),《意识形态推理的价值多元化模式》
第三部分:归因与解释
20.弗里茨·海德和玛丽安·齐默尔(1944),《表观行为的实验研究》
21.Daryl J. Bem(1967),《自我知觉理论:认知失调现象的另一种解释》
22.Edward E. Jones和Victor A. Harris(1967),《态度的归因》
23.Michael D. Storms(1973),《录像带和归因过程:逆转行为者和观察者的观点》
24Lee Ross,Mark R.Lepper和Michael Hubbard(1975),“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中的坚持:汇报范式中有偏见的归因过程”
25.理查德·e·尼斯贝特和尤金·博尔吉达(1975),《归因和预测心理学》
26.Harold H. Kelley(1973),《因果归因的过程》
27.李·罗斯(Lee Ross, 1977),《直觉心理学家的缺点》
28.吉福德·布拉德利(1978),《归因过程中的自私偏见:对事实或虚构问题的重新审视》
29.Miles Hewstone、Jos Jaspars和Mansur Lalljee(1982),“社会表征、社会归因和社会认同:“公共”和“综合”男生的群体间形象”
第四部分:社会期望与行为

30.N.T. Feather(1961),“在一项任务中坚持与成功预期和成就相关动机的关系”。
31.Robert Rosenthal和Lenore Jacobson(1968),“课堂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教师的期望作为学生智力能力的非预期决定因素”。
32《自我实现的预言》中的卡尔·扎诺(Carl Zano)和《非言语间的相互作用》(1974年)
33.理查德·米勒(Richard L. Miller)、菲利普·布里克曼(Philip Brickman)和戴安娜·博伦(Diana Bolen)(1975),《归因与说服作为一种改变行为的手段》(Attribution Versus Persuasion as a Means for Modifying Behavior)。
34马克·辛德、伊丽莎白·德克尔·坦克和艾伦·贝尔谢德(1977),《社会认知和人际行为:关于社会刻板印象的自我实现性质》
35.Carol S. Dweck, William Davidson, Sharon Nelson和Bradley Enna(1978),“习得性无助的性别差异:II。课堂评价性反馈的随因性;一个实验分析。
36.约翰·m·达利(John M. Darley)和佩吉特·h·格罗斯(Paget H. Gross),《标签效应中的一种假设——确认偏见》(A假设- confirmation Bias in Labeling effect)。


第五部分态度和行为

37G.W.奥尔波特(1935),“态度”
38.理查德·t·拉皮埃(Richard T. LaPiere, 1934),《态度与行动》(Attitudes vs. Actions)。
39.Arthur W. Staats和Carolyn K. Staats(1958),“由经典条件作用建立的态度”。
40.丹尼尔·卡茨(1960),《态度研究的功能性方法》。
41.Steven J. Breckler(1984),“作为态度不同组成部分的情感、行为和认知的经验验证”。
42.I. Ajzen和M. Fishbein(1980),《理论含义》。
43.Russell H. Fazio和Carol J. Williams(1986),“态度可达性作为态度-知觉和态度-行为关系的调节者:对1984年总统选举的调查”。

名称索引


卷二世

致谢

第一部分自我概念

1.马克·施奈德(Mark Synder, 1974),《表达行为的自我监控》(The Self-Monitoring of Expressive Behavior)。
2.罗伯特·威克伦(Robert A. Wicklund, 1975),《客观的自我意识》(Objective Self-Awareness)。
3.Michael F.Scheier和Charles S.Carver(1980),“私人和公共的自我关注、对变化的抵制和减少不和谐。”
4.威廉·j·麦圭尔(William J. McGuire)和爱丽丝·帕德沃-辛格(Alice Padawer-Singer),《自发性自我概念中的特质显著性》(characteristics Salience in the Spontaneous Self-Concept)。
5.T.B.Rogers,N.A.Kuiper和W.S.Kirker(1977),“自我参照和个人信息的编码。”
6.Hazel Markus(1977),《自我图式和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
7.罗伯特·怀特(Robert W. White, 1959),《重新考虑动机:能力的概念》。
8.安东尼·g·格林沃尔德(Anthony G. Greenwald, 1980),《极权主义的自我:个人历史的捏造和修正》(The Totalitarian Ego: Fabrication and Revision of Personal History)。

第二部分自我维护和自我提升

9.莱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4),《社会比较过程理论》(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10.Elliot Aronson和David R. Mettee(1968),《不诚实行为作为诱导自尊不同水平的函数》。
11梅里尔·卡尔史密斯(J.Merrill Carlsmith)和艾伦·格罗斯(Alan E.Gross)(1969),“内疚对合规性的一些影响”
12.J. Brehm(1966),《心理抗拒理论》,第1-12页。
13.亚伯拉罕·泰瑟(Abraham Tesser)和詹妮弗·坎贝尔(Jennifer Campbell)(1982),《自我评价的维持和对朋友和陌生人的看法》(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and the Perception of Friends and Strangers)。
14威廉·B·斯旺(1987),“身份协商:两条道路交汇处”
15Claude M.Steele和Thomas J.Liu(1983),“作为自我肯定的不和谐过程。”
16史蒂文·伯格拉斯(Steven Berglas)和爱德华·琼斯(Edward E.Jones)(1978),“药物选择是应对非持续性成功的自我妨碍策略。”


第三部分自我辩护

17Leon Festinger和Elliot Aronson(1960),“在社会环境中唤起和减少不和谐。”
18.利昂·费斯廷格和詹姆斯·m·卡尔史密斯(1959),《强迫服从的认知后果》。
19.艾略特·阿伦森和贾德森·米尔斯(1959),《初始化严重程度对喜欢一个群体的影响》。
20.A.R.科恩(1962),《对不一致的依从性和态度改变的小奖励的实验》。
21.罗伯特·艾贝尔森(Robert P. Abelson, 1959),《解决信仰困境的模式》。
22.乔纳森·l·弗里德曼(Jonathan L. Freedman, 1965),《认知失调的长期行为效应》。
23.马克·r·莱珀(Mark R. Lepper)和大卫·格林(David Greene),《把游戏变成工作:成人监督和外部奖励对儿童内在动机的影响》(1975)。
24Dieter Frey(1982),“不同程度的认知失调、信息寻求和信息回避。”

第四部分情感与情感

25.斯坦利·沙克特和杰罗姆·e·辛格(1962),《情绪状态的认知、社会和生理决定因素》。
26.R.B.扎荣茨(R.B. Zajonc, 1980),《感觉与思考:偏好无需推断》(feelings and Thinking: Preferences Need no inference)。
27.Paul Ekman, Wallace V. Friesen, Sonia Ancoli(1980),《情绪体验的面部特征》。
28.Alice M. Isen, Thomas E. Shalker, Margaret Clark和Lynn Karp(1978),“记忆中的材料可及性与行为:一个认知循环?”

第五部分服从与服从

29.Muzafer Sherif(1947),《群体对规范和态度形成的影响》。
30.Soloman E. Asch(1955),《意见和社会压力》。
31斯坦利·米尔格拉姆(1963),“服从的行为研究”
32.克雷格·哈尼(Craig Haney)、柯蒂斯·班克斯(Curtis Banks)和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1973),《模拟监狱中的人际动力学》(Interpersonal Dynamics in a simulation Prison)。
33.S. Moscovici, E. Lage和M. Naffrechoux(1969),《在颜色感知任务中,一致的少数对多数反应的影响》。

第六部分人际影响与服从

34.Morton Deutsch和Harold B. Gerard(1955),“规范性和信息性社会对个人判断影响的研究”。
35.多米尼克·艾布拉姆斯,玛格丽特·韦瑟雷尔,桑德拉·科克伦,迈克尔·a·霍格和约翰·c·特纳(1990),《通过了解你是谁来知道该怎么想:自我分类和规范形成、从众和群体极化的性质》。
36.Herbert C. Kelman(1958),《顺从、认同和内化:态度改变的三个过程》。
37.乔纳森·l·弗里德曼(Jonathan L. Freedman)和斯科特·c·弗雷泽(Scott C. Fraser)(1966),《没有压力的服从:脚踏实地的技巧》(The foot -in- The door Technique)。
38.Robert B. Cialdini, Joyce E. Vincent, Stephen K. Lewis, José Catalan, Diane Wheeler and Betty Lee Darby(1975),《诱导顺从的互惠让步程序:面对面技术》(Reciprocal concession Procedure for Inducing Compliance: The door - The face Technique)。
39Robert B.Cialdini、John T.Cacioppo、Rodney Bassett和John A.Miller(1978),《生产合规性的低成本程序:承诺然后成本》

第七部分沟通与说服

40.卡尔·霍夫兰(Carl I. Hovland)和沃尔特·韦斯(Walter Weiss)(1951),《信息源可信度对沟通有效性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Source Credibility on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41.C. Hovland, oj . Harvey和M. Sherif(1957),《沟通和态度改变反应中的同化和对比效应》。
42.诺曼·米勒和唐纳德·t·坎贝尔(1959),《说服力的近代性和首要性——话语时机和测量的功能》。
43Elliot Aronson、Judith A.Turner和J.Merrill Carlsmith(1963),“沟通者可信度和沟通差异是意见变化的决定因素。”
44William J.McGuire和Demetrios Papageorgis(1961),“各种类型的先验信念防御在产生说服免疫力方面的相对效力,”
45.罗伯特·扎荣茨(Robert B. Zajonc, 1968),《单纯暴露的态度效应》。
46.Howard Leventhal, Robert Singer和Susan Jones(1965),《恐惧和推荐的特殊性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47.安东尼·r·Pratkanis安东尼·g·格林沃尔德Michael r . Leippe和迈克尔·h·包姆加德纳(1988),“寻找可靠的说服效果:III。睡眠者效应已经失效。睡眠者效应万岁。”
48.R.E. Petty、J.T. Cacioppo和R. Goldman(1981),《个人参与作为基于论证的说服的决定性因素》。

名称索引

第三卷

致谢

第一部分群体影响与动态

1.西奥多·m·纽科姆(Theodore M.纽科姆,1947),《大学社区成员身份的一些模式化后果》。
2.Kurt Lewin(1947),“群体决策和社会变革”
3.罗纳德·里皮特(Ronald Lippitt)和拉尔夫·k·怀特(Ralph K. White),《领导力和群体生活的实验研究》(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Leadership and Group Life)。
4.Seymour Lieberman(1956),《角色变化对角色使用者态度的影响》。
5.利昂·费斯廷格(1950),《非正式社会沟通》。
6.约翰·W·蒂鲍特和哈罗德·H·凯利(1959),《分析与概念》
7.欧文·贾尼斯(1983),《群体思维》(第二版),第2-5、7-9、174-177、310页。
8.Eugen Burnstein和Amiram Vinokur(1973),《检验两类关于个体选择中群体诱导转变的理论》。
9Robert B.Zajonc(1965),“社会促进”
10.比布Latané,吉卜林·威廉姆斯和斯蒂芬·哈金斯(1979),《人多力量大:社会惰化的原因和后果》。

第二部分侵略

11Neal E.Miller等人(1947),“挫折和侵略”
12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多萝西·罗斯(Dorothea Ross)和希拉·A·罗斯(Sheila A.Ross)(1963),“模仿以电影为媒介的攻击性模型”
13.Leonard Berkowitz(1964),《观察暴力的影响》(The Effects of observe Violence)。
14.Russell G. Geen, David Stonner和Gary L. Shope(1975),《攻击性对攻击性的促进作用:反对宣泄假说的证据》。
15David P.Phillips(1983),“大众媒体暴力对美国杀人案的影响”
16.戴恩·阿彻和罗斯玛丽·加特纳(1978),《和平时期的伤亡:战争对非战斗人员暴力行为的影响》。
17R.A.Baron(1977),“预防和控制人类侵略”


第三部分亲社会行为

18.James H. Bryan和Mary A. Test(1967),《模型和帮助:援助行为的自然主义研究》(Models and Helping: Naturalistic Studies in assistance Behavior)。
19.Bibb Latané和John M. Darley(1970),“紧急情况下旁观者干预的社会决定因素”。
20丹尼尔·巴特森、布鲁斯·D·邓肯、保拉·阿克曼、特雷斯·巴克利和金伯利·伯奇(1981),“移情情感是利他动机的来源吗?”
21.爱丽丝·m·伊森(Alice M. Isen)和宝拉·f·莱文(Paula F. Levin),《感觉良好对帮助的影响:饼干和善良》(The Effect of Feeling Good on Helping: Cookies and Kindness)。


第四部分人际吸引力

22.西奥多·m·纽科姆(1963),《人际吸引力的稳定性变化》。
23.伊莱恩·哈特菲尔德,g·威廉·沃斯特,简·皮利亚文和林恩·施密特(1973),《欲求难解:理解难以捉摸的现象》。
24Elaine Hatfield、Vera Aronson、Darcy Abrahams和Leon Rottman(1966),“外表吸引力在约会行为中的重要性。”
25.Donn Byrne和Don Nelson(1965),“吸引力作为正强化比例的线性函数”。
26.Elliot Aronson和Darwyn Linder(1965),《自尊的获得和丧失是人际吸引力的决定因素》。
27.凯伦·迪翁、艾伦·伯沙伊德和伊莱恩·哈特菲尔德(1972),《美即善》(What is Beautiful is Good)。
28.唐纳德·达顿(Donald Dutton)和阿瑟·p·阿伦(Arthur P. Aron)(1974),《高度焦虑条件下增强性吸引力的证据》(Some Evidence for higher Sexual Attraction under High Anxiety)。
29.道格拉斯·肯里克(Douglas T. Kenrick)和罗伯特·b·恰尔迪尼(Robert B. Cialdini)(1977),《浪漫的吸引力:错误归因与强化解释》。

第五部分偏见和种族主义

30.丹尼尔·卡茨(Daniel Katz)和肯尼斯·w·布拉利(Kenneth W. Braly)(1947),《语言刻板印象和种族偏见》(Verbal Stereotypes and Racil Prejudice)。
31.肯尼斯·b·克拉克(Kenneth B. Clark)和玛米·p·克拉克(Mamie P. Clark)(1947),《黑人儿童的种族认同和偏好》(Racial Identification and Preference in Negro Children)。
32.埃尔斯·弗兰克尔-布伦瑞克(Else Frenkel-Brunswick)、丹尼尔·莱文森(Daniel J. Levinson)和R.内维特·桑福德(R. Nevitt Sanford)(1947),《反民主的人格》(The Antidemocratic Personality)。
33.托马斯·f·佩蒂格鲁(Thomas F. Pettigrew, 1959),《反黑人偏见的地区差异》(Regional Differences in Anti-Negro Prejudice)。
34.莫顿·多伊奇和玛丽·埃文斯·柯林斯(1958),《住房项目公共政策对跨种族态度的影响》。
35.Muzafer Sherif(1956),《群体冲突的实验》(Experiments in Group Conflict)。
36Henri Tajfel(1970),“群体间歧视的实验”
37.塞缪尔·盖尔特纳(Samuel Gaertner)和伦纳德·比克曼(Leonard Bickman)(1971),《种族对帮助行为启发的影响:错误数字技巧》(Effects of Race on the Elicitation of Helping Behavior: the Wrong Number Technique)。
38.唐纳德·金德(Donald R. Kinder)和大卫·西尔斯(David O. Sears)(1981),《偏见和政治:象征性的种族主义对美好生活的种族威胁》(Prejudice and Politics: Symbolic Racism Versus Racial Threat to the Good Life)。
39斯图尔特·W·库克(1979),“社会科学和学校取消种族隔离:我们误导了最高法院吗?”
40.艾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和黛安·布里奇曼(Diane Bridgeman)(1979),《拼图组与废除种族隔离的课堂:追求共同目标》(Jigsaw Groups and the desgated Classroom: In Pursuit of Common Goals)。

第六部分社会心理学研究

41Carl I.Hovland(1959),“调和从属性变化的实验和调查研究中得出的相互矛盾的结果。”
42.Philip E. Tetlock和Ariel Levi(1982),“归因偏差:关于认知-动机辩论的不确定性”。
43.William J. McGuire(1983),“语境主义的知识理论:它对心理抗拒中的创新和改革的影响”。
44罗伯特·夏尔迪尼(1980),“全周期社会心理学”
45.道格拉斯·g·穆克(Douglas G. Mook, 1983),《外在无能的辩护》(^n Defense of External Invalidity)。

名称索引
我的手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