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
中国与全球经济
中国的全球经济足迹很大,而且还在不断扩大。近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三分之一以上。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崛起,并在90年代逐渐形成势头。中国已经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增长作为一种发展模式的有效性,并在逐步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内,利用工业、贸易和汇率政策的组合取得了经济明星地位。本书的章节由著名的中国学者和经济学家撰写,并由一位世界领先的专家原创介绍,探讨了中国经济。对于中国观察人士、研究人员、学生和政策制定者来说,这本集子将是宝贵的资源,他们有兴趣学习东亚的发展,了解中国如何转变其经济,并想知道中国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更多的信息
贡献者
内容
更多的信息
中国的全球经济足迹很大,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迅速崛起,自90年代起逐步形成强劲势头,近年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三分之一以上。中国已经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增长作为一种发展模式的有效性,并在逐步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内,利用工业、贸易和汇率政策的组合取得了经济明星地位。本书的章节由著名的中国学者和经济学家撰写,并由一位世界领先的专家原创介绍,探讨了中国经济。对于中国观察人士、研究人员、学生和政策制定者来说,这本集子将是宝贵的资源,他们有兴趣学习东亚的发展,了解中国如何转变其经济,并想知道中国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贡献者
34条,2006年至2016年
贡献者包括:L. Brandt, B. Eichengreen, J. Frankel, Y. Huang, G. Jefferson, J.Y. Lin, P. Nolan, D. Shambaugh, J. Wasserstrom, Y. Yongding
贡献者包括:L. Brandt, B. Eichengreen, J. Frankel, Y. Huang, G. Jefferson, J.Y. Lin, P. Nolan, D. Shambaugh, J. Wasserstrom, Y. Yongding
内容
内容:
研究综述Shahid Yusuf
第一部分历史视野下的中国改革开放
1.罗兰·勃兰特、德宾·马和托马斯·g·罗斯基(2014),《从分化到趋同:重新评估中国经济繁荣背后的历史》,《经济文献》,52(1),3月45-123
2.徐成刚(2011),“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机制”,《经济文献》,49(4),12月,1076-151
3.Jeffrey Wasserstrom(2014),《中国与全球化》,代达罗斯,143(2),春季,157-69
第二部分经济特区和专业技术企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4.曾志华(2011),《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如何推动中国快速发展?》,《为中国的增长和竞争力构建引擎: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的经验》,第一章,华盛顿,美国:世界银行,1 - 54
5.徐成刚、张晓波(2009),“中国创业企业的演化:再考察乡镇企业”,《国际粮食政策研究》,第00854期,第1-32页
第三部分贸易与增长
6.李·布兰斯泰特和尼古拉斯·拉迪(2006),《中国对全球化的拥抱》,洛伦·勃兰特和托马斯·G·罗斯基编,《中国的经济大转型》,第16章,美国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633-82
7.(2014),《中国对外贸易研究》,《经济研究》第2期,第2期
8.Simon Sturn(2014),“从内部失衡到全球失衡:中国出口拉动型增长的原因研究”,《中国经济》,7 (3),320-42
9.Françoise Lemoine(2013),《从对外贸易到国际投资: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新步伐》,《经济变革与结构调整》,《中国特刊: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再思考》,46(1),3月25-43日
第四部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发展的贡献
10.John Whalley和Xian Xin(2010),“中国的FDI和非FDI经济体与中国未来高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经济评论》,21(1),3月123-35
11.Gary H. Jefferson和Miao Ouyang(2014),“FDI溢出在中国:为什么研究结果如此不同?”《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12 (1),1 - 27
第五部分前三十年增长的来源和原因
12.陈士义,Gary H. Jefferson,张军(2011),“中国产业结构变化与生产率增长”,《中国经济评论》,22(1),3月133-50
13.黄亚生(2011),《对北京共识的反思》,《亚洲政策》,第11卷第1期,1 - 26日
14.Richard B. Freeman和Wei Huang(2015),《中国科学与工程的“大跃进”》,Aldo Geuna主编,《全球科研人员流动:谁去哪里和为什么的经济学》,第6章,伦敦,英国:学术出版社,155-75
15.Albert Guangzhou Hu和Gary H. Jefferson(2009),《专利的长城:中国最近专利爆炸的背后是什么?》,《发展经济学杂志》,90(1),9月,57-68
第六部分转向新的增长模式
16.余永定(2012),《中国经济再平衡》,《牛津经济政策评论》,28(3),秋季,551-68
17.杜大伟(2013),“中国的再平衡:东亚经济史的教训”,布鲁金斯学会研究论文,华盛顿特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1-27
第七部分展望增长前景
18.Jesus Felipe, Utsav Kumar, Norio Usui和Arnelyn Abdon(2013),《为什么中国成功了?》《为什么它会继续这样做》,《剑桥经济学杂志》,37(4),7月791-818
19.杰弗里·弗兰克尔(Jeffrey Frankel, 2016),《全球化和中国增长:趋势的终结?》(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Growth: End of Trends?), HKS教师研究工作论文,美国剑桥:哈佛大学,1-20
20.罗伯特·j·巴罗(2016),《中国经济增长与趋同》,《中国与世界经济》,特刊:中国中长期增长潜力,24(5),9 - 10月,5 - 19
第八部分金融发展及人民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用
21.帕特里克·赫斯(2014),《中国金融体系:过去的改革、未来的雄心和现状》,载F. Rövekamp和H. G. Hilpert主编,《东亚货币合作》,瑞士:施普林格国际出版,21-41
22.W. Max Corden(2009),《中国汇率政策、经常账户盈余与全球失衡》,《经济学杂志》,119(541),11月F430-F441
23.达米安·托宾(2013),《人民币国际化:先例与启示》,《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特刊: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中国经济改革的下一阶段?, 11 (2), 81-99
24.本杰明·j·科恩(Benjamin J. Cohen)(2012),《人民币的明天?》《中国货币国际化战略评估》,《新政治经济》,17(3),7月361-71
第九部分中国新兴的跨国公司
25.Mike W. Peng(2012),“中国新兴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全球战略杂志》,2(2),5月97-107
26.凯文·p·加拉格尔、阿莫斯·欧文(2014),“出口国家冠军: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融资”,《中国与世界经济》,22(6),11 - 12月,1-21
27.刘晓辉、巴克(2009),“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联想与京东方”,《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7 (2),167-81
28.Tarun Khanna, Krishna G. Palepu, Philip Andrews(2011),《海尔:2011年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哈佛商业评论案例研究,第1-23页
第十部分中国多管齐下、不断扩大的全球参与
29.陈文杰、唐黑外(2014),“龙向西飞: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证据”,《亚洲发展评论》,31(2),9月109-40
30.Peter Nolan(2015),“西方与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全球化与竞争”,《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13 (2),87-104
31.Michael D. Swaine(2015),《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和评论》,《中国领导观察》,47,1-24
32.Michael D. Swaine(2016),《2008-2009年以来中国对全球治理的看法:没什么新进展》,中国领导人监测,49,1-13
33.林毅夫、王燕(2015),“中国对发展合作的贡献:理念、机遇和财政”,FERDI工作文件第119期,法国Clermont-Ferrand: Fondation Pour Les Études et Recherches Sur Le Développment International, 1-30
第十一章一个脆弱的、试探性的全球巨人
34.沈大伟(2014),“中国在十字路口:十大改革挑战”,布鲁金斯学会研究论文,华盛顿特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1-18
指数
研究综述Shahid Yusuf
第一部分历史视野下的中国改革开放
1.罗兰·勃兰特、德宾·马和托马斯·g·罗斯基(2014),《从分化到趋同:重新评估中国经济繁荣背后的历史》,《经济文献》,52(1),3月45-123
2.徐成刚(2011),“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机制”,《经济文献》,49(4),12月,1076-151
3.Jeffrey Wasserstrom(2014),《中国与全球化》,代达罗斯,143(2),春季,157-69
第二部分经济特区和专业技术企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4.曾志华(2011),《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如何推动中国快速发展?》,《为中国的增长和竞争力构建引擎: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的经验》,第一章,华盛顿,美国:世界银行,1 - 54
5.徐成刚、张晓波(2009),“中国创业企业的演化:再考察乡镇企业”,《国际粮食政策研究》,第00854期,第1-32页
第三部分贸易与增长
6.李·布兰斯泰特和尼古拉斯·拉迪(2006),《中国对全球化的拥抱》,洛伦·勃兰特和托马斯·G·罗斯基编,《中国的经济大转型》,第16章,美国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633-82
7.(2014),《中国对外贸易研究》,《经济研究》第2期,第2期
8.Simon Sturn(2014),“从内部失衡到全球失衡:中国出口拉动型增长的原因研究”,《中国经济》,7 (3),320-42
9.Françoise Lemoine(2013),《从对外贸易到国际投资: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新步伐》,《经济变革与结构调整》,《中国特刊: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再思考》,46(1),3月25-43日
第四部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发展的贡献
10.John Whalley和Xian Xin(2010),“中国的FDI和非FDI经济体与中国未来高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经济评论》,21(1),3月123-35
11.Gary H. Jefferson和Miao Ouyang(2014),“FDI溢出在中国:为什么研究结果如此不同?”《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12 (1),1 - 27
第五部分前三十年增长的来源和原因
12.陈士义,Gary H. Jefferson,张军(2011),“中国产业结构变化与生产率增长”,《中国经济评论》,22(1),3月133-50
13.黄亚生(2011),《对北京共识的反思》,《亚洲政策》,第11卷第1期,1 - 26日
14.Richard B. Freeman和Wei Huang(2015),《中国科学与工程的“大跃进”》,Aldo Geuna主编,《全球科研人员流动:谁去哪里和为什么的经济学》,第6章,伦敦,英国:学术出版社,155-75
15.Albert Guangzhou Hu和Gary H. Jefferson(2009),《专利的长城:中国最近专利爆炸的背后是什么?》,《发展经济学杂志》,90(1),9月,57-68
第六部分转向新的增长模式
16.余永定(2012),《中国经济再平衡》,《牛津经济政策评论》,28(3),秋季,551-68
17.杜大伟(2013),“中国的再平衡:东亚经济史的教训”,布鲁金斯学会研究论文,华盛顿特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1-27
第七部分展望增长前景
18.Jesus Felipe, Utsav Kumar, Norio Usui和Arnelyn Abdon(2013),《为什么中国成功了?》《为什么它会继续这样做》,《剑桥经济学杂志》,37(4),7月791-818
19.杰弗里·弗兰克尔(Jeffrey Frankel, 2016),《全球化和中国增长:趋势的终结?》(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Growth: End of Trends?), HKS教师研究工作论文,美国剑桥:哈佛大学,1-20
20.罗伯特·j·巴罗(2016),《中国经济增长与趋同》,《中国与世界经济》,特刊:中国中长期增长潜力,24(5),9 - 10月,5 - 19
第八部分金融发展及人民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用
21.帕特里克·赫斯(2014),《中国金融体系:过去的改革、未来的雄心和现状》,载F. Rövekamp和H. G. Hilpert主编,《东亚货币合作》,瑞士:施普林格国际出版,21-41
22.W. Max Corden(2009),《中国汇率政策、经常账户盈余与全球失衡》,《经济学杂志》,119(541),11月F430-F441
23.达米安·托宾(2013),《人民币国际化:先例与启示》,《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特刊: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中国经济改革的下一阶段?, 11 (2), 81-99
24.本杰明·j·科恩(Benjamin J. Cohen)(2012),《人民币的明天?》《中国货币国际化战略评估》,《新政治经济》,17(3),7月361-71
第九部分中国新兴的跨国公司
25.Mike W. Peng(2012),“中国新兴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全球战略杂志》,2(2),5月97-107
26.凯文·p·加拉格尔、阿莫斯·欧文(2014),“出口国家冠军: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融资”,《中国与世界经济》,22(6),11 - 12月,1-21
27.刘晓辉、巴克(2009),“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联想与京东方”,《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7 (2),167-81
28.Tarun Khanna, Krishna G. Palepu, Philip Andrews(2011),《海尔:2011年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哈佛商业评论案例研究,第1-23页
第十部分中国多管齐下、不断扩大的全球参与
29.陈文杰、唐黑外(2014),“龙向西飞: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证据”,《亚洲发展评论》,31(2),9月109-40
30.Peter Nolan(2015),“西方与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全球化与竞争”,《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13 (2),87-104
31.Michael D. Swaine(2015),《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和评论》,《中国领导观察》,47,1-24
32.Michael D. Swaine(2016),《2008-2009年以来中国对全球治理的看法:没什么新进展》,中国领导人监测,49,1-13
33.林毅夫、王燕(2015),“中国对发展合作的贡献:理念、机遇和财政”,FERDI工作文件第119期,法国Clermont-Ferrand: Fondation Pour Les Études et Recherches Sur Le Développment International, 1-30
第十一章一个脆弱的、试探性的全球巨人
34.沈大伟(2014),“中国在十字路口:十大改革挑战”,布鲁金斯学会研究论文,华盛顿特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1-18
指数